
忘記是修行,算了是智慧。
紀伯倫在《沙與沫》里說:「忘記,是自由的一種形式。」
人這一輩子,會遭遇很多無法控制的事情,也難免有很多無能為力的時刻。
你若總是耿耿于懷,一味較勁,結果只會讓自己越活越累。
佛家說執著是苦。
既然不能事事如意,與其不甘,不如選擇釋然。
成年人的世界,學會忘記是修行,懂得算了是智慧。
1
忘了仇恨,報復就算了
古希臘神話里,記載了一個故事。
一天,大力士海格里斯,在路上被一只小袋子,住了前路。
他就踢了一下,沒想到袋子紋絲不動,自己的腳反而被踢疼了。
他又痛又氣,拿起碗口粗的大棍子,就朝袋子砸去。
結果越是用力砸,那袋子就越是膨脹起來,成倍地擴大著,最終把路堵死了。
這時來了一位哲人,他對大力士說:這是個仇恨袋。
你越跟它較勁,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如果你不理不睬,把它丟在一邊,它就不會給你造成更大的傷害和阻礙。
現實中的「仇恨袋」無處不在,遭遇傷害,總是回擊報復,最終你就會被扯進深淵。
王爾德說過:「放不下仇恨,會讓荊棘爬滿自己的心。
」
學會忘卻傷害,放過別人,其實是為了放過自己。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被囚禁監獄長達27年,在獄中受盡了折磨和虐待。
多年后,曼德拉被釋放了,并成功當選南非總統。
在就職典禮上,他邀請了3個曾經虐待過他的獄卒擔當嘉賓,還向他們致敬。
這一舉動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看到大家的驚訝與不解,曼德拉說了一番話:
「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麼我仍然活在獄中。」
面對遭受的迫害,曼德拉選擇寬容和放下,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最終成為「南非國父」。
培根在《復仇記》里說,一個人如果念念不忘復仇,就會令自己的傷口常常如新。
忘掉仇恨,不是懦弱認輸,而是及時從傷痛中抽身而出。
人生很貴,不必時刻背負著痛苦與怨恨的包袱,更不必為不值得的人和事消耗自己。
你往后看的每一眼,都是對現在的拖累;你向前邁的每一步,都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
學會將傷害翻篇,讓仇恨清零,在輕裝前行中,過好當下的生活。

2
忘了得失,計較就算了
亦舒曾在書中說過,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
生活本就不能處處由人,得失亦難量。
有些人太過計較一時的得與失,結果被利益所累,煩惱叢生。
海明威說:「只要不計較得失,人生便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
很多時候,你若不在乎失去,反而會得到更多。
1971年,青年西蒙·拉特爾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指揮。
當時學院有個推薦名額,可以讓一名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伯明翰交響樂團。
伯明翰交響樂團,是英國著名樂團之一。
對任何學生而言,能夠進入其中,意味著踏上了一條前途無量的道路。
在那屆學員中,拉特爾和他的同學愛德華,兩人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不出意外,這個名額會在他倆中間產生。
愛德華也將拉特爾視為最大對手,處處跟拉特爾較勁不說,還在背后詆毀他。
沒想到,拉特爾不僅無視挑釁,還主動宣布,放棄競爭名額。
最后這個資格落到愛德華手里。
朋友很不解,都說拉特爾放棄這個機會,損失太大了。
拉特爾卻不在意地說,我的水平還差得很遠,我想再多學習學習。
之后他進了家小樂團,從最底層的指揮助理干起,不斷打磨基本功,積累經驗。
經過數年歷練,他開始慢慢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世界頂尖的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多年后在演講中,拉特爾在談到自身經驗時說,別把眼前的成敗得失看得太重,它們會蒙蔽你,學會忽略它們,你的世界會更大。
很認同一句話:能折磨你的,無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擾你的,無非是你計較的。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旅程。
很多事你看得越重,就像往背包里放石頭,越攢越沉,最終會壓垮自己。
忘掉那些利益得失,少些錙銖必較,反而能夠看清問題,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
把格局放大,心胸放寬,前方的路自會豁然開朗。

3
忘了執念,強求就算了
《梵高傳》一書里,記載了梵高和另一位畫家高更的故事。
梵高35歲時,遇到了高更。
兩人相互欣賞,很快成為莫逆之交,甚至一度同住在阿爾小鎮上,共同創作。
後來因繪畫理念不同,兩人開始產生矛盾,幾個月后高更就不辭而別,獨自離開了小鎮。
對于好友的離去,梵高極度不解,也難以接受。
他一連寄出數封信,向高更道歉,并希望兩人能夠重歸舊好。
然而很長時間過去了,高更始終沒有任何回應。
梵高還不死心,他試圖去巴黎找高更,結果也遭到無情拒絕。
此后數年,因為對高更的離開始終耿耿于懷,他經常在夜里失眠,甚至茶飯不思,最終導致精神失常。
《唯識述記》里說:「煩惱障品類眾多,若不執我,無煩惱故,我執為根,生諸煩惱。」
人和人相處,很多糾紛痛苦,追根溯源,其實也不過執念二字。
一段走遠的關系,費盡心力去挽留,只能給彼此帶來困擾。
學會及時放下,反而是對各自的成全。
在《十三邀》某期節目里,許知遠問羅翔:以前關系很好的朋友,現在還聯系嗎?
羅翔沉默了下說,基本沒有了。
許知遠也頗有感觸地說,挺可惜的,你不會主動聯系他們嗎?
羅翔搖了搖頭,回答說,彼此處境都不同了,不如順其自然。
正所謂,相聚皆是緣,緣盡莫強求。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告別的旅程,我們總要習慣聚散離合。
對一段感情耿耿于懷,難免郁結于心,拖累自己。
強扭的瓜不甜,告別了,不如就互道珍重;分開了,不如就微笑祝福。
忘掉執念,少點強求,多點隨緣,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
季羨林在《一生自在》中說:
「如果不能‘忘’,或者沒有‘忘’這個本能,那麼痛苦就會時時刻刻都新鮮生動,時時刻刻像一開始那樣殘酷地折磨著你。」
人生本就不易,對于那些無法支配的事,與其為難自己,不如選擇釋懷。
過去了的恩怨是非,別再計較;生命里的聚散離合,學會看開看淡。
放下得失心,不執著不糾纏,坦然告別昨天,才能過好當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