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藻之美、智慧之辯,在文字中激蕩火花。一場場妙語連珠的對弈,讓君臣得以心靈相通。乾隆盛世中,最引人入勝的當屬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文學較量。那些字字珠璣的上聯與下聯,為后人留下了千古絕唱。
乾隆喜愛文學,他習武通兵法,又博覽群書,對文詞曲賦尤其鐘情。他崇尚漢唐風度,卻也不乏創新之處,善于以文為政,以文化治國。
在他統治的盛世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至高峰。然而,他也深知膚淺的文雅不過是權柄的外在象征,真正的游戲還是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對弈。
這個君王天生愛對對子,借古人對仗揮霍文字游戲的樂趣,又在戲謔背后觀察誰人真才實學。這場對弈成為朝堂上真正的暗涌,臣子們態度上的絲毫含糊都可能招來皇帝的不滿。
乾隆即位之初便重用文官,他經常與臣子討論文學,并親自撰寫詩詞賦篇。乾隆認為,文學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規訓人心的工具。
通過文字的精妙表達,可以感化百姓,達到化民成俗的作用。因此,他非常重視文官的選拔。那些思想活躍、見解獨到的大儒都能得到皇帝的禮遇和重用。與此同時,乾隆也會用文學考驗大臣的學識水平。
他時常提出一些文學題目,讓臣子現場應對或者回去思考,然后給出答案。這其實是對臣子學問的一次檢閱。能對答如流的,證明學識淵博;思維遲鈍的,就暴露了短板。乾隆就是借此觀察臣子的才學和口才,從而評判誰人可大用。
在這場文字游戲中,對對子是乾隆的最愛。對仗是文人墨客們智慧碰撞的藝術,考驗的不僅是學識,還有臨場反應能力。乾隆樂此不疲地出題難倒大臣,然后觀賞他們苦思冥想的樣子。他也期待著某一天會遇到真正的知音,能與自己一次鮮活生動的對弈。
那一年,乾隆五十大壽,百歲老人入朝賀壽,讓君王對人生留戀多了幾分。他決定南巡一次,看看大好河山,聽聽民聲疾苦。
這次南巡,乾隆帶上了多名大臣陪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紀曉嵐。他年僅四十出頭,已經是一位頗有聲望的大學士。紀曉嵐生于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博覽群書。
20歲那年,他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但他不甘只是仕途上的一個小官,而要在學問上修煉到家,弘揚中華文化。在皇帝面前,他不卑不亢,妙語如珠,讓君王也忍不住對他刮目相看。乾隆此次南巡,多有試探臣子用意,帶上紀曉嵐可以充分考察他的才學。
旅途漫長無聊,皇帝便時常找紀曉嵐對對子解悶。紀曉嵐從不失敗,妙語連珠,讓皇帝笑語不斷。有一次,皇帝看到山崖上的枯木,靈機一動:「山石巖下古木枯,此木是柴。
」此聯極富詩意,前字拆解為后字,與枯木呼應。紀曉嵐卻不為所動,他抬頭看到河邊嬉戲的少女,頓時明白君王的心意,當即對道:「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是妙。」兩聯對仗工整,皇帝不禁笑著為他鼓掌。
在這一刻,乾隆明白自己終于找到知音。臣子們或諂媚迎合,或拘泥,鮮有敢與皇帝平起平坐的。紀曉嵐不卑不亢,既體現出學識的淵博,又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君王的體恤之情。
他的應對新穎生動又始終不越雷池一步,可見其謹慎小心。乾隆不禁對他刮目相看,真正的臣子,應當有紀曉嵐這樣的胸襟與見地。
紀曉嵐後來升為禮部侍郎,成為朝堂上的新星。但他的頭號仇家和珅卻看他如刺眼,決心設宴欺負他。
和珅原本只是一個四品小官,後來靠諂媚乾隆得寵,竟然坐上了尚書之位。但他學識粗淺,全靠獻讒富貴,因此十分忌憚真才實學的紀曉嵐。他聯合幾個御史,準備在宴席上戲耍嘲弄紀曉嵐,讓皇帝看到紀曉嵐的笨拙無知。
席間和珅故意放出一條狗,當著眾臣的面問紀曉嵐:「是狼是狗?」旁邊御史附和道:「侍郎是狗。」紀曉嵐明白他們挖坑給自己跳,便反將一軍:「要看尾巴,下拖的是狼,上豎的是狗。尚書是狗。」一語擊中和珅要害。
御史也不甘示弱:「狼吃肉,狗吃屎。」意思是紀曉嵐受和珅款待,是吃屎的狗。紀曉嵐迅速接話:「狗也不是不吃肉,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再次將對方的話頂回去。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和珅是乾隆的心腹,御史也代表皇權,他們聯手欺負新官,本意是顯示權力。誰知紀曉嵐不僅應對自如,還將他們的話挖苦了回來,反將了一軍。和珅見辯不過,只好假笑勸兩個人罷休。
其實,紀曉嵐內心也很明白,朝堂之上水很深,自己正當盛年,不可輕舉妄動。
他必須遵守禮法,不能與這些蛀蟲太過計較,更不能公然與他們翻臉。因此,他運用巧妙的言辭反擊,既表達了自己的氣節,又避免由 導致權力的責難。
這種心計和學問,讓在場的每一個臣子無不嘆服。朝堂上,妙語生花,詞鋒如劍,紀曉嵐的談吐告訴人們,真正的文學不是游戲,而是智慧的較量。且學問越高,越知規矩邊界,辭令中也能透出真知灼見。
紀曉嵐和乾隆皇帝打過無數照面,乾隆也越發敬重他的學識。晚年的皇帝愈發頹廢,他在朝政上過人的官場生活后,召見了老友紀曉嵐,兩人像從前一樣對起了對子。
「紅顏少年,白發人送黑發人。」乾隆感嘆時間不饒人,自己已經老去,恨不得多陪這位知音一陣子。他開始反思自己獲 的榮華富貴,到頭來也只是虛妄如霧。真正值得留戀的,竟是曾與曉嵐翰墨相通的光陰。
紀曉嵐沉吟,然后淡淡答道:「青燈古佛,黃土萬里神。」意思是,他日入土時,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必有太多眷戀。臣子的天職就是忠心輔佐君主度過人生風雨,完成自己的責任。
乾隆聽后,無言以對。朝堂上,臣子們惟恐自己言詞中有失尊卑,生怕得罪皇權。可曉嵐卻敢與自己平起平坐商討人生,這種氣度讓乾隆嘆服。
他也明白,人到老年,才發現許多事情本無對錯,只是時間讓一切滄桑。他更欣賞紀曉嵐的見地,雖出生寒門,能與君王平起平坐談天說地。
臣子需忠心,君王亦需明鑒,這才是盛世所需要的。紀曉嵐一生堅持自己的信仰,讓乾隆也不禁反思許多。或許,真正的臣子不僅要忠于君王,更要忠于天下蒼生,這才是盛世的基石。
皇帝終老山中,而紀曉嵐依然在編撰典籍弘揚文化。
時人稱之為鐵齒銅牙,可見他學問之深遠。那些對對子中的鋒芒畢露,也成就了一個真正與君王平等說話的臣子。
當權力失去約束,最需要的是敢言的士人以匡君正國。紀曉嵐以他的才華與學問,成為乾隆盛世中不可多得的一筆。
紀曉嵐一生堅持責任與良知,以文會友,讓皇帝也不禁反思盛世的含義。真正的臣子除了忠于君王,還要忠于百姓與正道。
有人說,乾隆晚年頹廢,正是因為失去了這樣一位敢言的諫臣。一句句對仗中蘊含的智慧與深情,成就了乾隆盛世中一段傳奇軼事。縱觀歷史長河,最難得的也許不是權柄的偉岸,而是匡君正國的真誠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