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盛世,朝堂之上不乏傳奇故事。一場看似平常的朝會,皇子、臣子、天子之間展開了難以想象的精彩較量。權力的糾葛,智慧的碰撞,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璀璨的宮廷,感受盛世風采。
陽光透過紫禁城的窗欞灑下,康熙帝微笑著踱步至龍椅前。今天是十分重要的一天,四皇子胤禛完成了艱巨的江南募捐任務,讓康熙帝十分欣慰。
胤禛此次南下,承擔了朝廷的盛情厚望。江南災后捐賑之事牽涉重大,地方官員多有怠慢。胤禛率領諸王南下募捐,出力最勤,終于完成任務。
如今胤禛凱旋而歸,康熙帝看在眼里,對這個勤勉的四皇子更加倚重。當眾宣布封胤禛為郡王,是對他勞苦功高的肯定。
在座的皇子們面色各異。胤禛此舉勢必引起轟動。按朝中禮制,皇子只有在功績卓著時才能被封王。如今胤禛一紙詔書下來,直升為郡王,官運亨通。
其余皇子心中難免有些酸楚。郡王地位崇高,只要再加封一級,就與親王沒兩樣。到時整個政局都要被胤禛影響。大家還沉浸在康熙晚年的混沌之中,誰也不敢妄自揣測皇帝的心意。
康熙帝明察秋毫,開口道:「朕知道,加封胤禛,你們有些人不自在!」諸皇子只得低頭不語,暗自猜度康熙帝的用意。
就在皇子們暗自打量之時,康熙帝拿出一卷冊子,神色一凜:「朕這幾天查閱戶部賬目,發現國庫虧空達一千二百萬兩白銀!這些錢被大小官員挪用去了,朝廷一旦用于賑災或邊疆,就拿不出這筆款項,你們說該怎麼辦?」
眾皇子猛然抬頭,都吃了一驚。一千二百萬兩,數目巨大,足可影響朝局。更要命的是,這些錢的去向牽涉到朝中無數官員。
一查出來,后果不堪設想。
諸皇子聽聞紛紛跪地請罪,個個臉色煞白。這可是會牽扯到他們的大事。太子胤礽第一個開口:「兒臣等處事無方,請皇帝治罪。」
接著八皇子胤禩也請求治罪。他向來分管戶部事務,這種虧空情況責任在所難逃。眾皇子都低聲請罪,生怕皇帝究責。
康熙帝卻搖頭道:「治了你們的罪,國庫就不虧空了嗎?朕要的是切切實實的辦法!」
原來,這不過是皇帝的一個試探。康熙帝心中自有打算,就是看誰能站出來,擔起這個重任。皇子們個個惶恐,讓康熙帝頗感失望。
眾皇子面面相覷。追討欠款,勢必得罪官員,萬一處理不當,自己也會被連累。無人敢輕易接手。
這時,八皇子胤禩站出來說:「兒臣已管過戶部無方,請皇上改派四弟胤禛擔此大任,他辦事認真剛勁,非常合適。」
胤禩一番話,將重任推給了胤禛,自己則誤人子弟,表現謙虛。眾人皆知胤禩心術不正,只怕是故意放縱官員挪用公款,借勢打擊政敵。現在自己無法脫身,只好使詭計。
康熙帝沒有立即表態,反問太子胤礽的意見。太子回避是否由自己擔任,只表示贊同由胤禛辦理。太子也明白,此事牽扯太大,自己實在難以掌控全局。
康熙帝又詢問幾位皇子和輔臣,都給出同意胤禛的回答。其實,大家都心懷鬼胎,不愿擔此重任。這個燙手山芋,誰也不想接過來。
「朕的意思是,等胤禛回京,由他自己決定是否接手。」康熙帝終于表明態度。
原來,他在試探皇子們的反應。將他們出謀劃策的想法一一捕捉,卻又留有余地,不急于定奪。康熙帝的政治智慧,令人嘆服不已。
朝會結束,眾皇子各自琢磨。八皇子胤禩對胤禛頗有微詞,暗自較勁很久。他推薦胤禛,只是想借刀殺人。一旦挪用公款的事實大白,太子必然難逃其責。到時太子之位就可告危矣。
胤禩的算計,康熙帝自然早已看破。但他沒有戳穿,因為這正中下懷。康熙也希望通過此事打擊太子黨,令太子自食惡果。
九皇子胤禟也憂心忡忡。他靠與戶部的生意發家,這次追款勢必影響自己的利益。但又苦于八皇子掌控朝局,不得不暗中相助。原來,皇室內部的金錢交易已經發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十皇子胤俄更是自知理虧。他向戶部借款最多,一旦真追回,自己必然身敗名裂。胤俄正在盤算向兄弟皇子暗中求援,免遭皇帝究治。
皇子們只求自保,無人真心為國家大計著想。太子漸漸認清這點,對康熙帝的作為更加欽佩。他希望努力回到皇帝心目中,重新獲得信任。
皇長子胤禔也明白,自己理應出面,但朝局難料,不能與八皇子直接對抗。只有躬身聽從皇帝圣決,才是上策。
其實,康熙帝早已看透諸子的想法,他提出追款只是一場試探。
康熙帝需要在皇子中選拔賢能之才,持續壓制太子黨勢力。胤禛完成多項重任,漸成心目中的人選。為了激勵皇子爭做大事,特意提拔胤禛,讓其他皇子焦慮不已。
朝會上,康熙帝廣泛征詢皇子們的意見,實則在測試他們的才干和胸懷。眾皇子都心懷鬼胎,讓康熙帝十分失望。他明白,這些兒子終究難以完成自己的偉業。
推脫責任、規避風險,這與康熙帝期待的皇位繼承人相差太遠。或許,該重新考量太子之位的去留了。皇位繼承人的選擇,關系到這個帝國的未來。
一場朝會,讓康熙帝看清了眾皇子的真面目。他要的數據都已收集齊全,接下來就是慎重做出決斷,確保大清江山社稷長治久安。這對老去的康熙帝來說,是重大的人生課題。
一則追款的朝議,激起了朝堂的波瀾。我們看到了皇子間的較量,也看到了康熙帝的英明。歷史冷眼旁觀,卻給后人沉思的課題。
當權對權力的爭奪,終究難如國家的延續昌盛。這個道理,千古不變。康熙一生力圖尋找合適的繼承人,我們也應秉持這個宗旨,不忘國家興衰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