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當中的各種競爭與壓力充斥著各個領域,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時時刻刻能夠受到的影響。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與解讀方式:馬克思主義者可能會將其視為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在沖突對立中實現相互促進。
以皮埃爾·布迪厄為代表的社會學家會將其視為一個場域,競爭與行動趨勢相互制約、各有傾向。

以克利福德·格爾茨為代表的人類學家則用「內卷化」的概念去解釋這種相互競爭近乎飽和,卻無法轉變的文化現象。
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不斷增長的競爭壓力,社會內部的「內卷化」現象已經幾乎遍布各個領域。
尤其是在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之后,許多領域都陷入了努力恢復的節奏,相關人員自然也是處在激烈的競爭之中,不少人都表示這種生活令人感到窒息。
那麼激烈競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過多的參與者?不均衡的競爭手段?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有人表示:也許「特權」現象才是社會內卷的真正原因。
在2023年初,一位id為「北極鯰魚」的網絡用戶在某社交媒體上發布了諸如「我們家有九位數存款,都是從韭菜身上得來的」「感覺貪了」等炫富和侮辱言論,言語之中隱約也透露出自己家中有長輩憑借一定權力,為自己提供了美好的生活。
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許多網友的氣憤,不少網友實名進行舉報,有關部門也表示要調查此事。直到2023年的十月份,這件事情才有了結果:
這個網民的爺爺鐘某,系原深圳交通局干部,由于「涉嫌違規獲取金錢」以及「對黨不忠誠、不老實」被開除黨籍,并且收繳部分財產。

許多網友在大呼痛快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思:僅僅是某分局局長,就能夠借助權力為自己和家庭成員謀取如此多的利益。
包括解決子女的工作、為家人提供大量財富、甚至是孫輩的出國教育問題......如果不是這位「北極鯰魚」如此狂妄,很有可能這些事情永遠都無人了解。
內卷化,從概念上來看,就是某領域發展到一定程度,無法更進一步,又不能轉換形態、實現質變,只能在該水平線上以飽和狀態進行一種「停滯的發展」。
在我國社會中,由于「面子」「人情」「關系」等特殊因素的存在,權力就變成了一種十分復雜的文化現象。而在這種文化現象背后,是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社會階層以及群體互動。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實現轉型時,「特權」的存在就無異于一只「外部的手」,改變了原有的格局,強行讓社會中的某領域進行轉變,甚至是重組。「
北極鯰魚」的例子就是生動的寫照——如果不是家中長輩為其營造的舒適環境,那麼以其本人的能力和素質,肯定無法在社會當中立足。
努力內卷,還是托人辦事?
諸多案例以及上文進行的分析其實也在不斷的提醒我們:面對當下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自己不努力,那麼自然是不能在眾多競爭對手當中「殺出重圍」的。
但是也許有一種方式,就是當自己有可能有機會通過「找關系」「托熟人」得到一定的幫助,進而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時,自己是否會采取這樣的方式呢?
中國社會當中的這種現象,其實離不開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當中的權力體系以及社會生存邏輯——早在封建王朝時期,當時等級森嚴的社會就幾乎支配了整個中國。
之后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也是為了從百姓當中提拔出有資格擁有權力、跨越階級的人;如今的各種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但是與當時不同的情況是,如今即便是無法通過正常的考試和選拔手段進入到自己想要的體系當中,也有很大可能可以借助人情和關系等方式,達到自己預想的目的。

并且如果你不借助這些手段,你的競爭對手很有可能就通過這些方式將你反超。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標題當中所提到的「特權社會逼出了人們的內卷」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在此并不提倡是否要借助「特權」,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這種邏輯,在涉及到相關問題的時候,不至于鉆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