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演講中,有學生問董宇輝:
「如果人生是條漫長的路,路的盡頭在哪?我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
董宇輝說:我不能回答你,我連自己的將來,都無從知曉。
但緊接著,他話鋒一轉,說:
「但我有個淺薄的經驗,就是假想5年后的你,再回顧眼下這段日子,是不是就能作出選擇。」
也就是說,當我們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衡量人生,很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比如,你想十年后,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那現在就該有規劃地培養自己;
比如,你想晚年過上舒服的小日子,那現在就要好好攢錢,保養身體;
再比如,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那現在就要往那個方向發展。
就像董宇輝說的,倒著活,誰都能活明白。
但遺憾的是,我們經常被莫名其妙地拽入一種宏大敘事。
諸如「人生的意義」、「命運的掌控」、「自我的價值」……
似乎這些問題不事先想通,對生活就無處下手。
結果,越想越迷茫,越來越不安。
其實,說到底,不管怎麼想,如何做才是對抗煩惱的秘訣。
而「倒著活」,恰恰是催動我們行動起來的一個辦法。
有人說,當代人是最會偽裝的一代。
白天,大家看起來信心滿滿,朋友圈分享著勵志文案,微博上曬著小確幸。
可一到晚上,熱鬧如潮水般退去,我們又迎來了一個又一個「emo」時刻。
我們憂慮著生計,牽掛著家人,又時常冷不丁地擔心起自己。
工作、家庭、身體、前途……樁樁件件,都令人放心不下。
想想自己,毫無資源背景,還能不能活得起?
想想工作,創造不出什麼價值,會不會被替代?
再想想未來,也說不清到底要怎麼活。
恨不能像穿越劇中的女主,事先看完人生的腳本,將一切掌握在手中。
可生活向來是出「懸疑劇」,你永遠猜不準命運這個導演,會給你什麼戲碼。
你越想知道后面會發生了什麼,就越難以穩住心神活好當下。
作家岸見一郎,講過自己的一段悲慘經歷。
很多年前,他初入文壇,接了不少約稿。
起初,干勁十足,工作起來心無旁騖。
可不知從何時起,他開始各種擔心。
無法按期交稿怎麼辦,寫的文章被斃怎麼辦,遭受他人質疑又要如何應對?
一想到這些,他整個人便坐立不安。
飽受內耗的他,開始思索:人焦慮的根源到底在哪?
後來,岸見一郎終于想通了:
「正是因為我們對「確定性」的執念,導致我們害怕一切不確定性。」
你想準備好了再出發,可你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那一天。
你想凡事都如你所愿,可事態發展,往往不由你說了算。
在這種思維誤區里,我們要求自己必須先想明白,再去做。
否則,就毫無向前拼的闖勁,只能停滯著,搖擺著,觀望著。
最終,時間白白浪費,機會擦肩而過,我們都被困在了原地。
董宇輝剛找工作那會兒,也曾十分迷茫。
當時,有兩家企業投來offer,一個是汽車企業,一個手表企業。
他拿不準選誰,遲疑了很久后,才回老家詢問父親。
父親聽完兒子的困惑,沉默了好一會。
之后說了一句令董宇輝很意外的話。
父親說:不管什麼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能幫你創造自己的價值。
董宇輝反復咂摸,開始思索自己這輩子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很確定,自己想成為一個能影響別人的人。
一明白這點,他便豁然開朗,兩家企業都沒去,開始往教培行業進軍。
就這樣,他走進新東方,成了一名英語老師。
之后,時代變遷,行業迭代,董宇輝順著命運走到了今天。
時至今日,他仍不無感慨地說:
「先想清楚這輩子要干什麼,我們就知道腳下的路怎麼走了。」
別向多變的生活叫板,也別去追問命運太多,以終為始地去活,就不會不知所措。
可遺憾的是,太多人仍很迷茫。
做決定時,瞻前顧后,怕風險,怕失敗,怕走彎路。
做起事來,猶猶豫豫,擔心結果,顧慮著他人的評價。
其實,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現實往往是,無論你怎麼選,都可能后悔。
倒不如把目光投向遠處,用未來的眼光看待當下的生活。
自媒體人@周嶺,也曾面臨事業上的兩難選擇。
他一方面舍不得安穩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如此平庸。
糾結了十幾年,眼看35歲了,還拿不出魄力改變。
直到焦躁到徹夜失眠,他才下決心重新規劃一下人生。
他問自己: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年,要做些什麼?
很快地,他就列出一個清單:
看完最喜歡的幾本書,在網上發表文章,做一項腦科學相關的研究。
列完計劃,他忽然意識到,這些事業余時間就可以干起來,又何必非得等生命最后呢?
于是乎,他馬上開始行動,有計劃分步驟地做。
僅僅五年后,他就搭建起了自己的自媒體平台,還出了兩本暢銷書。
喬布斯說: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成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將在某一天發現原來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站在現在看未來,是本能,站在未來看現在,是本事。
把人生倒著過,你會想清楚很多,也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美國人克里蒙斯通,靠賣保險起家后,不少人找他交流。
有人滔滔不絕訴說自己的未來,有人惶惶不安地說著對行業的擔憂。
每當這時,克里蒙斯通都毫不留情地打斷說:
「想這些都沒用,先做起來。做了,可能有收獲,不做,什麼都沒有。」
這就像網上很火的那句話:凡事先搞起來,能解決80%的問題。
再通俗點講,就是不管你正著想,倒著想,盡快行動,才是關鍵。
或許,你對未來仍放不下心,或許倒著活也說不清自己要什麼。
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自己找點事。
可以提升一下工作技能,上上網課,參加幾場線下培訓;
可以保養一下身體,跑跑步,減減肥,約好友徒步登山;
可以經營一項愛好,讀書、畫畫、寫作,給生活一點趣味。
人生的難題,事業的瓶頸,遇到了就逐項解決,沒遇到就不慌不忙地生活。
聰明人,永遠不會讓自己活在猶豫中,他們總有辦法讓生命充實起來。
董宇輝讀大學時,作為班里唯一的男生,經常被老師「特別關注」。
課堂上,他總被點名回答問題,可蹩腳的口語,又令他極度尷尬。
加上性格內向敏感,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深陷自我懷疑之中。
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師安排他當導游,帶領一個外賓逛西安。
時間緊任務重,他無暇多想,便開始苦練口語,背誦景區典故。
等順利完成接待,他發現,做事真是緩解焦慮的良藥。
自此,無論再遇到什麼坎坷,他都囑咐自己:別多想,先把事做完。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準備好才下鍋。
生活,就是人擠著人,事疊著事,一關又一關,一程接一程。
當你反復思量,不斷觀望,那些「行動派」早已在賽道上奔馳。
不想被甩在后面,也只有先跑起來,再找機會去尋找自己的路。
一次,俞敏洪和楊振寧吃飯。
席間,90多歲楊教授忽然說:
「談談未來20年的計劃吧,看還能做些什麼?」
俞敏洪一聽,嚇了一跳,心想:未來20年,老爺子不就110歲了。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這是老教授在用「終局思維」給人生做規劃。
站在終點看現在,就是邀請未來的自己,給眼下的生活出謀劃策。
一個人焦慮的本質,是守不住自己的節奏。
那倒著活,就能很好地掌控住一生的步伐。
退一萬步講,就算做不到倒著活,我們不是也可以先行動起來嗎?
人這輩子,區區三萬天,別因自己的猶豫搖擺,讓萬事成蹉跎。
歲月滾滾向前,愿你我都能勇敢地投身生活,搏一個精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