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的娘家是傳統華人家庭,小時也沒有什麼慶祝圣誕節的記憶。慶祝圣誕節是上班后公司和年輕人的事,不過也把佳節氣氛帶入家里。火雞餐自己是做不了,相信老人家也不會欣賞那粗白厚實的火雞肉,但還是和姐妹買了小樹桐蛋糕,巧克力和包些小禮包和家人也搞個圣誕慶祝會。慢慢地老人家也開始進入狀況,會去逛圣誕市集看燈飾了。圣誕氣氛是家里年輕人搞起的,過農歷年的氣氛則是老人家的事。什麼時候大掃除,辦年貨,寄賀卡,年夜飯等事就他們老人家說了算。
對于非教徒的我,覺得圣誕節越來越商業化,慶祝這節日的激情已遞減。還好圣誕節就在冬至后的幾天,湯圓是愛甜食的太太的必備,所以那幾天家里才算有點過節的氣氛。在此恭祝大家:佳節愉快,團圓安康,新年進步!
孩子出生的年代,圣誕節已經深入坊間,外公外婆也會為孫子添點圣誕小禮物。太太還學西方童書故事在圣誕節期間和孩子烘焙小姜餅人,孩子不吃姜只陪著玩,苦了不想暴殄天物的我要啃硬餅。小孩當然喜歡有吃有額外禮物的圣誕節,但隨著年齡增長對慶祝圣誕也意興闌珊,現在已變成和朋友同事出國減壓散心的長假。記得去年還拍了張在東京街頭看到冒寒買肯德基炸雞的長龍照片給我們見識。據說這商機的靈感是來自吃(啃)火雞(turky)的諧音,但把招牌上校改裝成圣誕老人也蠻神似的。
太太說她最喜歡的節日是圣誕節,喜歡各界在節日前的整個月營造的氣氛,喜歡看商場和鄰里大小商店的擺設,也喜歡聽電台的廣播和歌曲點唱。不過現在覺得喜悅度和氣氛比以前遜色得多,可能也是因為上了年紀的關系吧。從前在11月開始,就要整理通訊清單,開始為親友挑選心儀和特別的圣誕賀卡。還要估計好寄出的時間,海外的要考慮當地郵政服務情況,太早或太遲寄到都會覺得少了心意。又要抽空到郵局排隊稱重買郵票,雖是有點費時費事但滿滿的佳節儀式感。當然也苦了本地的郵差,我記得早年在佳節期間還加設郵筒和收取郵件時間,在佳節前要加班趕工。
只要不去天天在意地數日子以及與生活小節計較,日過日,時間是過得蠻快的。要不是老伴去查手機,挖照片,怎樣也想不起去年這個時候在哪里,做了些什麼。如果沒有特別的枝節,今年的平安夜和圣誕節應該是在台北度過。入鄉隨俗,就跟著當地人說慶祝耶誕節吧。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