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盛明蘭涌現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但我最深刻的記憶之一,是她與曼娘的首次沖突。這短短的幾十分鐘,表面上似乎僅是瞬間,實際上反映了盛明蘭一生的精神態度,并揭示了她後來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
我從她身上學到了清醒、冷靜、仁慈,以及堅韌不拔。事件的起因是,顧廷燁看中了余嫣然,認為她賢淑溫柔,容人大度,可以接納曼娘和兩個孩子,于是極力求娶她。曼娘得知后前去余家大鬧,實際上更確切地說是她在「單方面專業碰瓷」。
因為余家其實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曼娘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塑造自己成為一個被辜負的弱者形象,試圖讓人們誤以為顧廷燁是不負責任的男人,而余家則是恃強凌弱的惡勢力。她試圖破壞顧家和余家的聲譽,但并非因為曼娘和這兩家有什麼深仇大恨。而是因為她的眼光狹小,她想通過這種方式迫使顧家接納她,逼迫余家屈服。她以為大家族會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不計一切代價。
然而,她從未想過,她不被接納,遠不僅僅是因為她出身卑微。
其他人看得更清楚,只有顧廷燁被女人糊弄了。曼娘的圖謀顯而易見,只是她一廂情愿地認為大家族為了面子可以忍受一切。
但這事背后的復雜性除了顧廷燁其他人看來顯而易見,因為一個自稱弱女子的人,無名無分卻敢生下兩個孩子,甚至完全不覺得有何不妥。這并非簡單的單純。聰明的人都能看出曼娘一定別有用心。但顧廷燁的父親并不擅長與兒子溝通,導致本已容易受女人影響的顧廷燁,後來也逐漸對父親產生抵觸情緒,逆來順受。
曼娘的格局顯然很小,這也反映在她對顧家形勢的錯誤判斷上。一開始,余家老太師不同意將嫣然嫁給顧廷燁,因為顧家內部問題叢生,擔心嫣然無法應對,直到顧廷燁決定獨立分家后,才動了同意的念頭。這段情節讓我深感余家老太師夫婦眼光獨到。但曼娘聽說顧廷燁要分家后,卻表現出百般不滿,處處設法阻礙。
曼娘她所追求的只是虛幻的名利。這也與她的出身有關,她過去生活卑微,渴望獲得名利上的尊重,所以只圖名圖利。與明蘭、嫣然等名門閨秀不同,曼娘從不追求令人羨慕的從容安定的生活。她渴望成為顧家的大娘子,即使在這個大宅中不擇手段地爭斗,甚至不惜生死,這才是她的真實愿望。她的野心雖然可笑,但也令人同情,因為她從未體驗過美好生活。
曼娘之所以沉迷于「賣弱」,原因也在于此。她從未學會如何運用人性中的美好品質來獲取支持。她習慣了博取同情,這是她在貧苦生活中唯一學到的生存手段。不巧的是,她遇到了顧明蘭。盛明蘭和顧廷燁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她和嫣然,是明蘭從小看到的貴族名門閨秀,有著與眾不同的教養和背景。她們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用真誠和善意來贏得支持,而不是像曼娘那樣用虛偽手法來博得男人的同情和憐憫。
盛明蘭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在那場與曼娘的沖突中得以體現。她的清醒、冷靜、仁慈以及堅韌不拔的品質幫助她處理了這次挑戰,這也塑造了她成為一個強大而堅定的女性。
這一瞬間反映出她未來為人相處的方式,展示了她在艱難處境下的果斷和智慧。
這場與曼娘的交鋒雖然短暫,但反映了她堅定不移的品格,以及她在人際關系中的明智選擇。
顧廷燁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捧在手心,當他遇到曼娘時,對女性的心機毫無警覺。無論是常嬤嬤還是小秦娘子,他只感受到了女性的「捧」,而曼娘的「殺招」尚未顯露。因此,他在分辨人際關系中的真假之處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相比之下,盛明蘭則不同尋常。她在充滿爾虞我詐的貴族圈子中長大,每天都與林噙霜這種厲害角色打交道,早就能辨別真假之間的差異。因此,對曼娘在余家的行為,盛明蘭一眼就看出了端倪。
曼娘試圖以苦命之人的身份博取同情,但盛明蘭旋即戳穿了她的偽裝。盛明蘭直言不諱地指出曼娘的虛偽,并揭露了她裝弱賣傻逼迫余嫣然的惡意。盛明蘭的堅定和清醒在這個場合得以展現。她不容許曼娘玩弄心機,而是以清晰的態度揭示曼娘的真實意圖,直到曼娘只能惱羞成怒離開。
盛明蘭的清醒和堅定反映在她對待事物的方式上。
與此不同,顧廷燁和余嫣然總是先聽取他人的陳述,這讓他們容易被蒙蔽。明蘭則是一個更注重觀察和分析的人。她以閉嘴、聽人之前先看人的方式,使她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真相。
明蘭不僅清醒,還非常冷靜。在處理曼娘逼迫嫣然的事情上,她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并多次出手攔截。這是因為她想給曼娘一個印象,即她是余家的成員,而且是能夠做主理事的人。盡管明蘭知道自己本不應該干涉此事,但她還是這麼做了。她向祖母解釋了她的決定,并指出這件事可能不那麼輕松,但有些事情看似平安,實際上充滿危險,而有些事情看似危險,實際上卻相對平安。這些原因讓她敢于行動。
總之,盛明蘭在《知否》中的表現教給我們許多重要的道理。她的清醒、冷靜以及堅定的品質使她能夠正確分辨真相,并做出明智的決策。她的處事方式和人際關系管理方式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盛明蘭的冷靜和清醒令人敬佩。但這些品質并不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關鍵。我最被盛明蘭打動之處在于她對女性命運的關切和堅定不移的決心。她是那種無論遇到何種困境,都能夠堅韌不拔,不被局限于傳統女性角色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