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五千年歷史長河。走馬觀花。多少神奇之歷史規律,無數詭異之巧合相似,令人嘆為觀止。感覺不可思議。所謂歷史總是相似,歷史總在重演。天道深遠,凡人莫知,難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禍莫大于殺已降」。此言并非危言聳聽。且看歷史上殺降之人,陰害貽禍,報應之勢,各所類至。
秦國名將白起,一生為將三十余年。東擊韓魏、南破郢都、北摧長平,攻城七十余座,殲敵不計其數,威震六國。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終于將相失和,君臣嫌隙,賜死于杜郵。

項羽
西楚歸霸王項羽英雄蓋世,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七戰七捷,斬蘇角、虜王離,威震諸侯。迫使章邯率二十余萬秦軍投降。項羽恐有變亂,下令坑殺二十余萬降卒于新安城南。及楚漢逐鹿,每況愈下,終于被困垓下。夜聞四面楚歌,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遭五將分尸之酷。
西漢名將李廣一生歷職邊郡,大小七十戰,匈奴畏憚,號為飛將軍。當年,李廣為隴西太守時,羌人叛亂,李廣誘降八百余人,悉數誅夷,自貽禍本,終遭惡報。
李廣百戰無功,到老未封侯,漠北之戰,因失道而自盡。
三國曹魏五子良將于禁,最號毅重。其故友昌豨于東海叛亂,勢窮力屈,向于禁請降。于禁以法不容情,將昌豨斬殺。終于襄樊之戰,于禁七軍覆沒被俘,輾轉回國,為魏文帝曹丕羞辱,慚恚而卒,「生為降虜,死得惡謚」。
三國東吳名將陸抗,敗楊肇、退羊祜,破西陵。擒獲步闡。誅殺步闡三族并株連其部屬數十人,皆夷三族,未免殺戮太過。所謂誅降不祥,殃及后昆。陸抗之子陸機、陸云于八王之亂時身誅族夷。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辟土兼敵,未嘗少挫,幾并中原。然于參合坡大破后燕,俘獲四、五萬之眾,下令全部坑殺。以此招厄取災,最終被次子拓跋紹殺手弒殺。
唐莊宗李存勖滅梁平蜀,威震海內。召前蜀王衍入洛陽,信誓旦旦保其富貴。卻聽伶人之言,遣使誅殺王衍及其宗族于秦川驛。背信殺降,陰害貽禍,一代雄主,竟死于伶人郭從謙箭下。
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摧鋒陷陣,所向必克,一生為將未嘗敗北。然而池州之戰,斃殺陳友諒三千降卒。而自身天不假手,子孫亦后衰替。
明朝抗倭名將,為官二十五年,平息倭患,威權震于東南。然而,在浙江巡撫任上,斬徐海、俘陳東、降汪直,雖事出權道,亦不免殺降之嫌。故大功告成之日,亦厄運降臨之時,坐罪下獄自盡而亡。
淮軍名將程學啟,所部號淮軍之魁,征戰江浙,常摧鋒陷陣,克復城池十余座,攻取蘇州,號東南第一功。然而太平軍郜永寬等八王率三萬余人投降,程學啟奉命以宴請為名,誅殺八王及親信數百人。誅降不祥,殃及本身,終于戰死于嘉興。
功名之間,君臣之際「滿招損,謙受益」,以下二十四位名將之結局,可以印證其中之道理。
先軫不顧而唾,免胄殉翟;
白起將相失和,賜死杜郵;
韓信矜功伐能,身誅族夷;
竇憲專權恣肆,被迫自盡;
周亞夫寧折不辱,絕食而死;
檀道濟茍預廢立,難逃一死;
賀若弼不密失身,坐罪伏誅;
史萬歲論功杖氣,暴殺于朝;
侯君集恃寵矜功,終罹后患;
郭崇韜功高權盛,自致顛隕;
史弘肇威震人主,不克令終;
年羹堯驕縱無忌,卒遭賜死。
以上十二名將之死,招禍取咎,無不自己。

強吳滅而范蠡去,全齊下而樂毅奔;
秦吞六國尉僚飄然高隱,漢有天下張良托跡神仙;
衛青奉法遵職,養尊處晦;
馮異引車避道,謙退不伐;
陶侃位重分陜,不預朝權;
段韶志謝矜功、名不逾實;
于謹滿盈為誡、覆折是憂;
李靖位重能避、功成益謙;
郭子儀位重懇辭,失寵無怨;
韓世忠口不言兵,以智藏身。
以上十二位名將,既明且哲,故保功名于始終之際。進退之間,曲盡恩禮,君臣之際,良史美談。
在中國古代歷代上,前后有四次大規模滅佛運動,皆為當時皇帝親自決策下令。三武一宗分別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史家將四人謚號與廟號結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佛門稱為「三武一宗之厄」、或「三武一宗法難」。

周武帝滅佛
魏太武帝被宦官宗愛所弒,享年45歲。周武帝身患惡疾全身糜爛而死,享年36歲。唐武宗丹藥中毒而死,享年32歲。周世宗突發病癥暴斃,享年39歲
三武一宗滅佛,四人皆英年早終,人亡政息,異世同歸,似乎印證因果報應之道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