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一整期文章,專門講一講一位不尋常的亡國之君,看一個為了尊嚴亡國的悲情英雄對一生。
石重貴,太原府太原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其生父石敬儒(石敬瑭的兄長)曾經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騎將,石重貴少時謹言慎行,質樸純厚。石敬儒去世后,叔父石敬瑭將石重貴收為養子,并帶在身邊培養,教習兵法武藝,石重貴學習認真刻苦,進步快,又精通騎射、驍勇善戰,很受石敬瑭喜愛。
后唐清泰二年(936年)五月,因遭受后唐末帝李從珂猜忌,時任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在晉陽(今太原)舉兵叛唐,李從珂征發6萬唐軍攻打石敬瑭,并將其太原團團圍困,在守衛晉陽的戰斗中,石重貴或出謀劃策,或冒矢拒敵,并以羸弱之兵頑強守城,堅持到石敬瑭與契丹聯軍到達,最終大敗唐軍,并反攻洛陽,攻滅后唐,建立后晉王朝。
石重貴在建立后晉王朝時立下大功,石敬瑭也對這個義子非常鐘愛,石敬瑭稱帝后,任命石重貴為北京(即晉陽)留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太原尹,河東節度使,成為后晉王朝最強大的地方實力派。
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石敬瑭將石重貴召回中央(石敬瑭稱帝后,定都汴州也就是開封),并任命石重貴為開封尹,加封檢校太傅,晉爵鄭王,增加食邑三千戶。不久后又加封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后晉王朝事實上的「二把手」。不久后,又晉爵齊王,每當石敬瑭出征在外,皆以石重貴留守京城監國,石重貴也把監國事宜辦的妥妥貼貼,石重貴也因此在軍政兩界積累了深厚的威望。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十三日,石敬瑭于鄴都保昌殿病逝。石敬瑭生有六子,五子早亡,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臨終前,石敬瑭命近侍將石重睿抱起放到宰相馮道的懷里,托孤于馮道,希望馮道盡心扶保石重睿繼位,馮道在石敬瑭的床前磕頭如搗蒜,并賭咒發誓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扶保幼主。
可是就在石敬瑭咽氣后,馮道就徑直走出宮門與當時掌握禁軍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28歲的石重貴為帝。石重貴于石敬瑭靈前即位,并迎娶叔嫂馮夫人,不久后,石重睿不明不白地去世,當然此時也沒人再關心石重睿的死活了。
石重貴即位時,后晉的形勢非常糟糕,契丹以扶持石敬瑭的緣故頻繁插手后晉內政,后晉的皇帝儼然成了契丹的傀儡,契丹還占據燕云十六州,使得后晉失去了北方屏障;投降契丹的盧龍節度使趙延壽等人又甘心做契丹的「帶路黨」,多次南下襲擾后晉;割據南方的吳越、后蜀、南唐等政權,對中原也是虎視眈眈;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和沉重的對契丹的貢賦,使得后晉財政窘迫。毫不夸張的說,石重貴接手的后晉王朝,實在是個「爛攤子」。
面對糟糕的局面,石重貴宣布大赦天下,豁免蝗災州縣的租稅,對各藩鎮郡守加官賜爵,盡力安撫民心和地方實力派。同時,轉變對契丹軟弱的外交政策,只對契丹稱孫不稱臣,并積極備戰,以肅清契丹對后晉的影響和干預。石重貴的一系列政策,引得契丹國主耶律德光(遼太宗)大怒,于是契丹與后晉進入了長期戰爭狀態。
開運二年(945年),后晉與契丹在陽城爆發開戰以來最大的會戰,晉軍大敗契丹鐵騎,斬殺契丹8萬余人,耶律德光坐著駱駝倉皇逃亡幽州,好不狼狽。
陽城之戰,使得石重貴信心爆棚,石重貴甚至認為契丹不過如此,戰后開始了「放飛自我、享受生活」(帝謂天下無虞」,驕奢淫逸,興建宮室,厚賜優伶,寵信馮玉,不納忠言),并任用馮玉等寵臣把持朝政,后晉朝政愈加混亂。
而后,耶律德光利用后晉內部矛盾,再次大舉攻打后晉,招降后晉外戚大將杜重威(石重貴的姑父)及30萬晉軍。947年正月,耶律德光長途奔襲攻取汴州,俘虜石重貴母子、宗室、百官、宮女500余人,后晉滅亡。耶律德光將石重貴一行押送到遼國腹地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圈養,保寧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石重貴于安晉城(今遼寧朝陽東南)去世。
薛居正在《舊五代史》中評價石重貴道:「帝(石重貴)少而謹厚。」「史臣曰:少帝以中人之才,嗣將墜之業,屬上天不祐,仍歲大饑,尚或絕強敵之歡盟,鄙輔臣之謀略。奢淫自縱,謂有泰山之安;委托非人,坐受平陽之辱。族行萬里,身老窮荒。自古亡國之丑者,無如帝之甚也。千載之后,其如恥何,傷哉!」
這或許是對石重貴這位悲情英雄一生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