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封建歷史長河中,皇帝與百姓構成了上下級別鮮明的社會階層。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榮耀,可謂是人上人。
然而,一旦皇帝駕崩,哪怕再高貴的皇帝也難逃閻王的追索。面對死亡,中國古代的皇帝們又是何等景象?他們如何處理自己死后的事宜?殉葬、守陵等看似荒誕的習俗,又反映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死去的皇帝會強迫大批活人「殉葬」,也就是被迫陪葬。這一野蠻的習俗是建立在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基礎之上的。
在皇帝看來,自己高高在上,生前侍奉自己的宮女等人,理應追隨自己死后;而對于卑微的奴才來說,服從皇帝旨意是唯一的出路。
殉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奴隸社會。當時各部落首領去世時,會強迫許多奴隸陪葬。這源自部落時期對死者的崇拜,人們相信只有讓死者帶走生前侍奉他的奴隸,死者的靈魂才能安息。
殉葬的奴隸被視為死者來世的仆從。出于迷信,殉葬的奴隸往往會在被活埋前灌醉或毒死,以免掙扎時驚擾死者。
到了商朝時期,這一習俗盛行到了極點。根據史書記載,每次皇室成員或上層貴族去世,被殉葬的奴隸往往高達數百人之多。
其中男性多負責修建墓穴;女性則在墓穴封口前被殺害。殉葬者大多是年輕男女,他們的生命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被奪走,極為悲慘。
當時的奴隸對此已經麻木,他們從小就被灌輸要為主人殉葬是天經地義的事。殉葬反映了商朝王權的絕對性,也體現了生死面前的等級森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建立周朝,推行仁政,一度廢除了活人殉葬的野蠻習俗。
作為一個推翻殘暴商紂的起義軍領袖,周武王意識到必須與商朝劃清界限,因此大力提倡「尊生崇死」的價值觀,希望能終結這種浪費生命的陋習。
在周朝前期的兩個世紀里,殉葬習俗被壓制下去,人們的生命得到了一定的尊重。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殉葬又卷土重來。此時中原地區動蕩不堪,諸侯國之間你爭我奪,戰爭不斷導致大量人口死亡。
人口大減的背景為殉葬習俗的復蘇提供了契機。各國君主為顯示自己的權勢,又紛紛仿效過去殉葬的做法。
在這個時期,富商大賈去世,幾十個活人殉葬也是常事。
殉葬者往往被活埋在主人墓穴的四周。面對戰亂頻發的環境,普通民眾對生死已然麻木。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再次徹底禁止活人殉葬。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強調有法可依,不能隨意奪人性命。
為了讓秦始皇陵墓顯得更加宏偉,秦代工匠用泥土燒制了近萬具兵馬俑來代替活人殉葬。這些泥人表情生動,栩栩如生,形成了著名的秦兵馬俑坑軍。
秦始皇去世后,其墓前沒有再出現活人殉葬的暴行。秦朝以強權結束了殉葬陋習,也值得稱道。
殉葬的野蠻習俗在古代中國綿延數千年,它揭示了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的黑暗面。在皇權像天一般絕對的時代,貧苦大眾的生命與皇帝的死亡相比,就像螻蟻一般渺小和卑微。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中國古代,個體生命的價值遠遠沒有被充分重視,生與死的問題缺乏普世的理性思考。
秦朝之后,中國古代皇帝的喪葬習俗出現了新的變化。取代殉葬的是「守陵」制度,死去的皇帝墓前不再置辦活人,而是派遣一批宮女長期駐守在陵墓周邊,日夜侍奉。
守陵的宮女過著極為辛苦的生活。她們白天要巡視陵園,確保一塵不染;晚上則要提防墓被盜。按時給「在天之靈」皇帝上香和獻舞也是她們的職責。皇帝的祭日,她們更要忙得不可開交,接待前來朝拜的官員和百姓。
守陵宮女還要定時為「皇帝」烹飪美食,擺在墓前供奉,等一個時辰后再撤去餐點,仿佛皇帝已經飽餐一頓。她們從皇宮學來的烹飪手藝,現在只能用來取悅一個死人的靈魂。
殉葬時被迫獻出生命,守陵時則要獻出全部青春時光。她們整日重復機械的工作,幾乎沒有任何娛樂和自由。與世隔絕的生活讓她們逐漸喪失活力,面色黯淡,精神萎靡。
守陵宮女一旦進入皇陵,就失去了與外界聯系的機會。她們只能面對森冷的墓室和彼此。家鄉的思念成為她們的心病。
夜深人靜時,她們會聚在一起回憶過去,痛哭流涕。久而久之,心理壓力極大,許多人選擇自盡來結束這種折磨。
宮女們寧愿選擇活埋殉葬,也不愿意去守陵。她們這樣說道:「守陵還不如殉葬,殉葬至少來得痛快,而守陵要面對無盡的寂寞和絕望。」對她們來說,守陵是一種生不如死的酷刑。
守陵制度存在了700多年,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荒誕和黑暗。皇帝死后,仍然通過犧牲女性的自由和幸福,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和權力欲望。
在中國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他們力圖用各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權力。殉葬和守陵便成為彰顯皇權的策略之一。
通過大規模的活人殉葬,皇帝在死后向百姓昭示自己權力的絕對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通過讓宮女終生守陵,更彰顯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顯示自己的命運即使死后也會延續,需要用活人來維系。
殉葬和守陵成為了皇權的符號。只有通過不斷消耗普通人的生命和犧牲,這個符號才能發揮作用。對窮苦百姓來說,皇帝就像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不斷吸走他們的生命。百姓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皇權手中。
這是一個人治高于法治的時代。皇帝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布每一個人的生與死,而沒有任何法律約束。
殉葬和守陵中的生命犧牲,并不被視為犯罪,因為這在當時的價值觀中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這充分反映出極端的人治導致生命權利無法得到保障。
殉葬和守陵的黑暗一面也揭示了人性的貪婪和自私。皇帝為了死后名譽和權力的延續,可以置人命于不顧。
而身處權力中心的皇親國戚和官員們,也為自己謀取利益,積極附和皇帝的殉葬和守陵政策,變相討好皇帝。利益驅使下的人性險惡畢露。
殉葬和守陵這些看似荒誕的習俗,其實折射出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的陰暗面。它揭示了在皇權至上的時代,普通百姓命運多麼渺小和悲慘。
當皇權成為判斷生死的唯一標準時,個體的生命權利就很容易被踐踏和漠視。
當今社會注重平等、人權和自由,中國已徹底廢除了這些不人道的習俗。
回顧歷史,有助于我們更加珍惜現代文明社會所取得的進步。
生命平等和人性尊嚴是我們共同的普世價值,需要時刻捍衛。建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和價值取向,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