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聊聊秦國滅六國前干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滅巴蜀。
在第一次函谷關之戰結束后,秦國就以后的發展路線就開了個會。與會人員有秦惠文王、張儀和司馬錯。張儀認為現在首要做的就是打韓國,因為函谷關之戰韓國掉血嚴重,正是虛弱之時,趁他病要他命。再有就是打完韓國可以順勢控制周天子,以此「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司馬錯的主張是,先擴大自己的地盤,然后積累財富,以充國庫來富民繕兵,自己強大了別人才不受別人欺負。秦惠文王選擇了司馬錯的建議,開始進攻巴蜀地區。
為什麼不選張儀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呢?其實當時函谷關之戰看似秦國贏了,但是當時強國楚國就走了個形式,而齊國壓根就沒有參戰,秦國算是自衛反擊,打成什麼樣都是自找的。但是如果秦國趁機繼續攻打韓國,當時六國也不可能眼看著秦國吞并韓國,戰事可能演變成六國伐秦,讓秦國真正地陷入戰爭的沼澤。再說當時的周天子,周天子就光剩一個名號了,當時韓國還吞并了周天子的地盤,其它諸侯連譴責聲都沒有。
據說當時的周天子連生活費都得向各個諸侯國借,舉債過日子。這樣的周天子,根本威脅不了各個諸侯國,秦國拿到手就是個燙手的山芋,沒啥用不說還得當祖宗一樣供著,稍有差池就里外不是人。
秦國攻打巴蜀地區,各個諸侯國不會有啥意見,畢竟像巴蜀這種蠻夷之地,各個諸侯國都懶得理他們。
當時的巴蜀地區,也在打仗,當時主要是有苴國、蜀國、巴國和充國。巴國、蜀國是勢力是最大的,蜀國打苴國,苴國一看打不過就去求秦國,秦國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出兵了,苴國引狼入室,秦國趁機占領了整個巴蜀地區。秦國打得很順利,巴蜀地區的軍兵,還處于業余水平,都是些閑時農耕,戰時拿槍的主,根本沒有能跟秦國那些職業軍人對抗的實力,秦國一路砍瓜切菜一般打到了楚國的丹江地區,秦國徹底將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了一片,實力得到空前的強大,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局勢,為秦國后期橫掃六國奠定基礎。
占領巴蜀地區后秦國施行了懷柔政策,巴蜀地區有著高度的自治力。秦國只是將巴王和蜀王改成了巴侯和蜀侯。
秦國與巴國通婚,蜀國以附屬國的身份存在。甚至秦國還規定秦人在當地人發生沖突秦人要加倍賠償。這種情況直到滅巴蜀的32年后,秦國才以謀反的罪名殺了蜀侯,徹底將蜀地變為秦國的郡縣。
秦國南定巴蜀是一手絕佳妙棋,首先秦國穩定了南方,讓其可以專心地對付東方六國;其次是秦國從戰略上有了很大的優勢,秦國掌握漢江上游之后,壓得當時的大國楚國喘不過氣來;最后巴蜀地區使秦國的造血能力大增,巴蜀地區后世被稱為天府之國,就是這個時期秦國給整的,秦國大興水利,改善了巴蜀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讓巴蜀地區沃野萬里,這也使秦國的造血能力猛增,得以秦國在戰國后期可以撐起百萬人級別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