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這兩兄弟,人們經常說老十四才是康熙真正屬意的繼承人,而老四卻是篡位的那個。
眾所周知,老四和老十四是同胞的親兄弟,但他們卻是對立面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他們兩兄弟誰才是康熙心目中屬意的人呢?一切還得從兄弟二人的童年說起。
胤禛和胤禵同胞的親兄弟,但在胤禛出生時,生母烏鴉氏地位低微,胤禛出生給了皇貴妃佟佳氏撫養。
而老十四胤禵自幼是在烏雅氏身邊長大,因為老六胤祚6歲時就早夭,這對烏雅氏無疑是很痛心的。所以烏雅氏對胤禵這個兒子無限溺愛和偏心。
這讓胤禛心里有許些嫉妒,也間接導致他自幼喜怒無常。所以小時候的他,康熙還曾批評:喜怒不定。
但胤禛的運氣很好,他被皇貴妃撫養長大。因為佟佳氏深受康熙喜愛,且長期沒有子嗣,而老四出生恰逢其時,這才成全了這段親情關系。
而且這份親情給胤禛帶說意義巨大,因為養母佟佳氏的地位很高,佟佳氏一族影響力很大。
老十四雖是在母親身邊長大,但他卻在母親的溺愛中逐漸迷失了自己。因為在老十四的童年記憶中,多半是只有寵愛他的母親,一個威嚴的父親,卻潛意識沒有老四這個親哥哥。所以兄弟二人注定是有隔閡的。
不過老十四倒是跟老八走得很近。為了融入老八陣營,很努力學習,所以老十四文武兼并,個人能力超強,老九胤禟曾這樣評價過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內皆不如。
如果說老十四不優秀,小小年紀的他,怎麼可能深得康熙如此寵愛呢?
而老四和其他兄弟們的成長軌道不同。他少年時期并非一帆風順。12歲時,養母佟佳氏過世,他又回到生母烏雅氏身邊,但烏雅氏很少關心他,他甚至感憾:生恩不如養恩大。
老四是一個相當刻苦的皇子,文化成績一直很好,但他的短板在于騎射太差。因此老四的軍旅生涯毫無建樹。正因為如此,21歲的他只和老五老七這些弟弟一起被封為貝勒。而比大才大一歲的三哥卻被封王。
其實,老四之所以能從奪嫡中脫穎而出,就是在他的鍥而不舍。
認知到自己的短板,武不如其他兄弟,那就文來湊。所以老四在文學天賦抓住一切機會,就這樣,老四憑借文采和實干的性格,一點點地提升著自己在父親康熙心中的地位。
那麼,老四從什麼時候開始燃起了奪嫡的希望之火的呢?老十四又是怎樣一步一步邁向奪嫡之路的?這一切還得從「廢太子事件」開始說起。
胤禛崛起,主要是在「廢太子風波」中看到了契機。當時,康熙圈禁胤礽后,派老大胤禔看管,但康熙不太放心老大,又讓老四協助看管。
事實證明,康熙的判斷是正確的,老大覺得胤礽被廢后,他這個老大的機會就來了,上躥下跳,還建議殺了胤礽,氣得康熙大罵他「蠢豬」。
康熙眼看著兒子們為了奪嫡勾心斗角,作為威嚴半生、自詡教子有方的他,深受沉重打擊,一病不起。
朝中形勢一度極其混亂。佟國維擔心康熙有個三長兩短,力勸康熙盡早再次立儲,這更是給康熙火上澆油。
在這個特殊情況,皇子們都選擇隔岸觀火,但是老四和老三挺身而出了,勸慰康熙先把病養,這是老四做出第一個明確的舉動,讓康熙對他刮目相看。
第二個明確舉動是推舉廢太子復位。他完美把握了康熙的心思,因為他清楚,在當時局勢,誰當新太子都輪不到他當,那與其出現一個新太子,還不如保留失寵過的廢太子。
于是,他力挺復立太子胤礽。所以此事后,胤禛不但得到康熙的贊揚,還被封為親王,一躍取得奪嫡路上優勢。
再看老十四,他的崛起,主要是機緣巧合。先是「廢太子事件」。都知道,胤礽之所以被廢,是拜老大所賜。
一是老大舉報胤礽半夜偷窺康熙賬篷,間接導致胤礽被廢;二是老大的亢奮把自己給坑進去,由此失去了奪嫡機會;三是大阿哥把八阿哥胤禩拖下去水,最終導致二人同時失寵。
而老十四作為「八爺黨」成員,又力保八哥,所以深得八爺黨的支持。因為在康熙下令鎖拿老八時,老十四跳出來為老八說話,頂撞康熙。
康熙大怒,拿起刀就砍向老十四,要不五阿哥胤祺勸阻,后果不堪設想。
但老十四也因禍得福,之后還被康熙封為固山貝子,是當時受封年紀最小的阿哥。
同樣惹父親生氣,康熙為何褒獎老十四呢?因為老十四重情義,手足相親;而老大心狠手辣,手足相殘。
兩相對比,放在一向重視親情的康熙眼中,孰優孰劣肯定心知肚明。因此,康熙生氣歸生氣,但對于這個重情義的兒子多幾分欣賞與欣慰。
從此時起,老十四正式參與奪嫡。這時候,老十四就只差一個機會來展現自己了。
很快,這個機會來了。
康熙五十四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入侵西藏。
而此時康熙年事已高,親自親征已不可能,于是他決定從兒子中擇一出任大將軍。那大將軍王怎麼落到老十四的身上?
其實,康熙當時的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被圈禁,八阿哥、十三阿哥二人也失寵,其他的兄弟都不是帶兵之人的良選,只有知兵好兵老十四最合適。
此時,太子之位虛懸,31歲的老十四出任撫遠大將軍,這被很多人當成老十四要被立為太子的重要信號,而老十四自己也對此有很大期待。
那麼,康熙晚年心中的那個唯一的繼承人究竟是老四,還是老十四呢?
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之后。老八徹底失寵后,老四也開始動手了。
康熙五十八年,老四以年遐齡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為由,讓年羹堯把10歲以上子侄全部送回京城,這相當將年家一撥人扣為人質。
年氏子弟入京這件事,康熙也未阻攔。在此之后,老四算是穩穩地攥住了年羹堯,同時也間接牽制了西北「大將軍王」老十四。
此時有利局勢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倒向了老四。
因為此時老四的競爭對手,就只剩下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了。三阿哥的競爭團體偏弱小,而老十四只要一直領兵在外,老四的勝算就非常大。
說實話,老十四領兵西征,也的確很有章法,抵達西寧前線,他賞罰分明,殺伐決斷,整頓軍紀,并統籌糧草運輸,保障后勤。最終在康熙五十九年出兵,僅用5個月時間便收復了西藏,老十四就此名震西北。
康熙也是大喜,對老十四的豐功偉績撰文贊頌。可這就能說明康熙心目中屬意人選就是老十四了嗎?非也。
康熙六十年,康熙下令召回老十四,因為此時伊犁也是清朝一個隱患,所以康熙這次召回老十四返京,是進一步商量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但并不說明老十四就是康熙心中的那個繼承人。
理由有三:
第一,康熙對老十四的態度是不堅定。而父子關系也并非有那樣親密。
第二,在收復西藏后,康熙并沒有給老十四實質性的爵位封賞。要知道,「大將軍王」這個稱號只是特例,并不屬于當時常規的正統爵位。
因此,假如康熙有意傳位給老十四的話,憑借他收復西藏的功勞,至少應該給他封個郡王吧?但很可惜,康熙連個貝勒都沒給封,老十四只是個貝子。年紀小,爵位還低,這是老十四在奪嫡之爭中絕對的硬傷。
第三,康熙對阿拉布坦是決定和平招撫的,可已決定和平招撫,康熙仍然要求老十四返回前線。
這一年老十四已經35歲了,康熙也年事已高,如果康熙真有意傳位給老十四,怎麼可能再將派他出軍千里之外呢?
再來看康熙晚年對老四的態度。
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自知油盡燈枯,這時他心目中已確定了接班人。
就說康熙晚年和老四之間父子關系也甚是融洽。這期間,朝中的重任給老四負責責越來越多。比如各種祭祖、祭天的活動都是由老四出面的。
除了委以重任以外,康熙晚年也愛去老四家中吃飯。所以康熙晚年間,頻繁與老四走動,對老四的發展趨勢和奪嫡形勢是極具優勢的。
果然,老十四返回西部前線才大半年,康熙就病逝,隨后老四繼位。此刻遠在前線的老十四皇帝迷夢徹底破碎。
此刻,手握重兵的老十四,顯然也成了新皇雍正心中最大的威脅。于是,雍正下詔書讓老十四交出大將軍印信,火速返回京城奔喪。
也許有人會問,老十四直接起兵造反不就得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不是老十四的私人武裝,誰愿意跟你蹚這種渾水呢?尤其是負責西路軍務糧餉的川陜總督年羹堯,還是雍正的大舅哥。老十四若是此時造反,可以說是毫無勝算的。于是,老十四只能乖乖遵旨交出了印信,啟程返回京城。
老十四返回京城后,他實在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于是「大鬧靈堂」。
這便有了他晚年的悲劇……
老十四大鬧靈堂,一點面子都不給親哥雍正。恰好老八也在現場,待老八開口一勸,老十四撲通就跪下了。
皇帝的旨意抵不過老八一句話。什麼是挑釁?這就是赤裸裸的挑釁。
不過,不得不說,面對自己的親弟弟時,雍正難得有了充足的耐心與忍讓。
雍正元年,在烏雅氏去世后,雍正還宣布冊封了老十四為郡王,按老十四自己心中的邏輯,肯定不服氣啊,他本該是皇上,如今雍正只封了他一個郡王,這簡直就是侮辱他。
但成王敗寇,輸了就要認。實在不認,那也要臥薪嘗膽,積蓄力量,待他日卷土重來。可老十四偏偏是個不肯低頭的主兒。處處與雍正對著干。
雍正四年,在雍正全面打擊「八爺黨」的同時,老十四也被革除了爵位,被軟禁。這一關,就是近10年。
直到58歲的雍正崩逝,乾隆繼位,老十四才重見天日。盡管乾隆也給了老十四不少賞賜,甚至還把老十四的爵位又重新一路封到了郡王。
但老十四早已萬念俱灰,就像變了個人一樣,十分自閉,終日不與人來往,最后,在乾隆二十年,這位昔日的「大將軍王」壽終正寢了,享年68歲。放在那時,也算得上高壽了。
話說回來,老四和老十四這一輩子這對兄弟,都是個倔脾氣,誰都不想先讓步,老四氣就氣在,老十四和他這個親哥不親,反倒與政敵老八親,雍正心說:你們不是親嗎?我讓你們見不著面,看你們怎麼親?
而老十四晚年悲劇是敗給了自己的性格。母親烏雅氏的溺愛,讓他養成了直脾氣。關鍵老十四早年間沒吃過虧,那次當面沖撞康熙之后,他還趁機崛起,這就使得他更學不會低頭了。但這種性格,帶兵打仗或許是個好手,但當皇帝,就不太適合。因此,即便他真的像歷史的傳言中一樣是康熙真正屬意的繼位人,但真要把老十四放在皇帝的位置,他大機率不會比雍正做得更好。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