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對大量人員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并通過多個維度,給每個人的發展狀況進行了評分。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個人的行為習慣對個人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根據影響因子的權重,他們列舉了9個與個人發展相關性最高的因素。

1、Always look for excuses:愛找借口。(22%)
失敗是成功之母。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試錯中,尋找正確的方向。如果一個人,總愛為自己找借口,不去尋找犯錯的原因,所有的經歷都是白費。
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當一個人養成了愛找借口的習慣,就不可能會為沒能實現目標而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也就不可能實現目標。

2、Fear:缺乏膽識。(19%)
人性中,最害怕的變化。而突破自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變化。
我們期望穩定,期望一切都在掌控中,不愿意主動跳出舒適圈,害怕利益的損失、他人的流言、項目的失敗、親人的失望……
但是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我們只是通過努力,讓風險更低一些而已。勇敢一些,只要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損失,就要行動,「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3、Hesitation:猶豫不決。(13%)
機遇轉瞬即逝,容不得我們猶豫。
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后悔中度過,因為我們眼睜睜地在猶豫中失去了太多機會。
做事果斷一些,你認為在你的猶豫是在思考,其實根本就不是。你只是毫無意義地在腦中重復之前的思考過程而已。

4、Refuse to learn:抗拒學習。(11%)
學習,是進步的階梯。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但是學習,本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與不學無術相比,學習是把痛苦前置化,將未來可能承受的更大痛苦,提前到現在。但相比之下,學習的痛苦要輕微的多。
5、Procrastination:習慣拖延。
(9%)
拖延癥是人類的通病。
記得大學的時候,老師布置學期的小論文作業,說過一句話:我讓你們下星期交,你們肯定要等到最后一天做,我讓你們下個月交,肯定還是要等到最后一天做。
拖延意味著不會預留充分的時間,意味著敷衍,意味著結果會漏洞百出,意味著缺少思考和成長的過程。
6、Lack of persistence:沒有恒心。(8%)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太多的人,因為沒有恒心,沒有堅持,曾經在康莊大道上前行,卻又自己主動放棄了,甚至是在離成功咫尺間放棄的。
不管哪條路,都充滿了荊棘,都需要堅持再堅持。沒有恒心,就沒有出路。

7、Afraid of rejection:擔心拒絕。(7%)
做不做是自己的事,別人能不能接受是別人的事。
只要自己努力了,結果就交給別人吧!事情只有做過了,才會知道確定的結果,不管是好是壞,寧做過,勿錯過!
對別人的拒絕,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8、Put limits on yourself:自我設限。
(6%)
如果一個人,給自己設置了上限,就像一只跳蚤,永遠也越不過那子虛烏有的玻璃罩。
我們需要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知,但這個認知是指現狀,是過去或某一個階段的自我定位。
我們總是在不斷前行,未來的路,沒有盡頭。
9、Escape from reality:逃避現實。(5%)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誰也無法看清未來。
現實是我們奮斗的起點,也是預測未來的基礎。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實,從現實出發去擬定人生計劃,達成各階段的人生目標。
一個逃避現實的人,注定要被現實所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