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情意,所以無論是影視小說作品還是現實社會,人們往往以結拜為異姓兄弟來彰顯彼此之間關系的與眾不同,桃樹也成為了友誼的見證。
然而劉關張三人的關系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堅不可摧,關羽和劉備就曾經差點走到分道揚鑣的地步。
即使最后有人從中勸慰調解,將兩人的關系又拉了回來,但他們之間終究回不到往日的情分了,內心已經產生了隔閡。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劉備和關羽的關系鬧成這樣呢?
這件事說來并不復雜,起因都是因為劉備要給收服而來的手下,黃忠一個關內侯的職位,引發了關羽的強烈不滿,與劉備爭執了起來,最后弄到不可收拾的下場。
不過這看似是他們二人之間的矛盾,其實內里大有文章,牽涉的也不僅是劉關二人。
包括和關羽一樣追隨劉備多年的老臣心里都是差不多的想法,連第一謀士的諸葛亮也是如此,而其他人的內心一樣因此泛起了漣漪。
劉備可能并沒有想到,封賞黃忠這件事竟然會成為自己所統領的內部集團由盛至衰的轉折點,又或者說也許他為了自己的大計根本就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這些就不得而知了。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一役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占領了漢中范圍的地盤,并順勢稱王。
他當上漢中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手下的人才將領論功行賞,其中張飛、關羽、趙云、馬超和黃忠幾位武藝高強的人被封為將軍,除此之外,劉備還給黃忠賜了一個關內侯的爵位。
在劉備準備下詔之前,諸葛亮便已經知道劉備心中的決定了。
他也認為論功行賞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幾人都是有能力的大才,只是唯獨黃忠的封賞可能會引起爭議。
諸葛亮內心思量了一番,和黃忠一起作過戰的趙云和馬超可能心里可能沒有什麼想法。
但關羽的性格最是火爆耿直,又非常自傲。他當時遠在荊州,沒有親眼看到黃忠立功時的勇猛,應該會非常不滿黃忠能夠跟他一樣拜將,還封了侯。
按照關羽的脾氣很容易直接向劉備表達自己的憤懣,如果發起火來失去了理智,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豈不是不利于內部團結。
當時劉備集團的內部主要有三股勢力,關羽為首的豫州和徐州是最早陪伴劉備創業打天下的人馬,資歷和實力都非常雄厚,而剩下的荊州勢力是半途加入的,益州勢力則是劉備從自己的同族兄弟那里搶來的。
三股勢力彼此之間都有一定程度的看不上或者排外,把握好它們的平衡對于劉備來說非常重要。
于是諸葛亮找到劉備,向他說明其中的利害。
他指出荊州黃忠是半途加入劉備集團的,而且只是一戰之功,如果一下子鋒芒過盛,可能會讓其他追隨已久的老臣心生不滿,甚至寒心。
所以諸葛亮希望劉備能夠好好考慮封賞黃忠的事情,最好能夠放棄封他為關內侯的決定。
在整個勸說過程中,諸葛亮也委婉地提到了關羽,畢竟關羽與劉備相交二十多年了,他什麼脾氣性格劉備能不知道嗎。
但是諸葛亮說完以后,劉備卻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也沒有把關羽的情緒放在心上,只是說自己會處理好關羽那邊的問題,讓他不必再多言了。
諸葛亮見劉備已經完全明白自己的意思了,而劉備也明顯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便也只能告退回去了,而劉備也不會知道他內心發出的一聲長嘆。
另一邊的關羽聽到封賞黃忠為關內侯的消息時,果然火氣瞬間就冒了上來。
當時為關羽宣旨的人是費詩,他直接就當著費詩的面說,劉備當了漢中王以后要封自己當前將軍,他本來該欣喜地接受封賞,可是他又聽說黃忠竟然是后將軍,這樣一個從前默默無聞的老兵如今跟自己是同一列的,實在讓人咽不下這口氣。
于是關羽便堅決不肯跪下接受拜將旨意。
劉備之前跟諸葛亮說他會負責安撫好關羽,但現在看來,要麼就是劉備當時找了一個打發諸葛亮的借口,要麼就是他對關羽沒有勸慰成功。
總之不管過程怎麼樣,關羽當眾不肯受拜都是狠狠下了劉備的面子,把兩個人的矛盾拿到台面上了。
此時稍有不慎,可能劉備集團就要即刻瓦解,按照關羽沖動易怒的性格,忍無可忍之下說不定會作出另尋明主的不理智舉動。
但費詩是一個擅長打圓場的人,他在關羽面前極力勸解。
先用蕭何和韓信的事例開導他應當心胸開闊,又讓他多想想自己和劉備是結拜兄弟,本就是一體的,又何必計較旁人得的「虛名」。
最后好說歹說才讓關羽接受了自己的封賞,好歹沒有讓這件事要鬧得過于難看,免得劉備集團的政敵憑白看了笑話,或者趁機鉆了空子。
那麼,黃忠封侯這件事到底為什麼會引發關羽的不滿呢?
按道理來說,以黃忠斬殺夏侯淵,截取糧草逼退曹操,助劉備贏得漢中之戰的功績,封侯拜將自是理所應當,關羽為何會做出如此大反應?僅僅只是因為黃忠無名小卒的出身嗎?
關羽是山西人,自小就習得一身好武藝,年少時他因為惹了禍事,為了活命只能逃離家鄉輾轉各地。
後來在幽州遇見了劉備、張飛,三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于是便結拜為生死相隨的異姓兄弟。
他們彼此的感情特別好,干什麼事情都要在一起,連睡覺都不分開。
正逢天下大亂之際,劉備為了對抗作亂的黃巾軍在當地組建了一支民兵軍隊,關羽和張飛自然也加入其中,與劉備一起四處奔波,保護他的安全。
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劉備成為漢中王,二十多年的時間,關羽張飛對劉備都懷著一顆赤膽忠心,無論後來他們的隊伍多麼壯大,這倆人始終都認為自己在劉備心里是不一樣的。
不過張飛比較單純,想什麼事都比較簡單,關羽與他相比較則稍微細膩一點。
劉備稱王以后雖然把關羽封為五將之首,卻只給黃忠封侯,關羽的內心便覺得不平衡。
其實關羽和馬超都是有侯爵在身的,只是關羽的漢壽亭侯是曹操以前欣賞他的才干為他向朝廷求來的,而馬超則是因為世襲得來的都亭侯,張飛是以前劉備就給他封了新亭侯。
不過在關羽看來,此時是新一輪的論功行賞,只有黃忠一人以白丁之身加官進爵,稱王的劉備卻忘了給其他人的侯爵之位再往上升一級,仍然讓大家保持原樣。
尤其是關羽的侯爵還是因為曹操得來的,而且二十年都沒有變過,結拜誓言中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便有了些諷刺的意味。
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多年、屢立戰功的關羽想到自己的地位只比後來的黃忠高了一點點,內心確實有些氣憤難當。
所以他在費詩面前說出那樣一番話,還表現出一副因為不滿意黃忠所以不想受拜的樣子其實也是對劉備本人的一絲怨懟。
當然,關羽對黃忠本人的意見也非常大。
黃忠在歸順劉備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守城將領,既沒有傳出赫赫威名,也沒有什麼稍微拿得出手的功績,後來劉備收復荊州,關羽跟黃忠交手也只是打成了一個平手,關羽才對黃忠留下一個好印象。
黃忠在漢中之戰中因為親自斬殺了夏侯淵而一戰成名,但是關羽因為在荊州沒有親眼看到其中細節,自然也不會有太大的感受。
而五將之中的其他四將都是威名遠揚的奇人,黃忠僅憑一戰就能和他們「齊名」,被稱為五虎上將,極其自傲的關羽便十分看不上他。
關羽看不上黃忠的還有人品,他認為黃忠投降歸順的,沒有一點氣節,像一根墻頭草一樣看誰厲害就倒向誰,這樣的人即使再厲害也不可信,憑什麼能夠一下子就得到如此重用。
在劉備看來,他對冊封黃忠這件事有自己的考量。
黃忠是荊州勢力的一個代表,對他因功封賞是做給荊州那群官員看的,讓他們能夠更加地信服自己、更好地追隨自己,更有動力為他開疆拓土。
荊州的主要勢力與其它不同,益州是自己的本家,雖然拿到它的手段并不光彩,但當地的士族都是劉家人或者劉家的姻親,都是一家人。
豫州和徐州勢力則是一早就跟在自己身邊的人,忠心程度自然不必多說,只有荊州還需要在收買人心上多花些功夫。
這是劉備的政治手段,只是他確實忽略了關羽這樣的老臣之心,而且還沒把諸葛亮的勸誡之言放在心上。
雖然諸葛亮不如關羽、張飛和趙云在劉備身邊待的時間長,可是當初他也是因為自己的名聲被劉備請來當軍師的,之后更是嘔心瀝血為之獻計獻策。
結果劉備稱王以后他仍然還只是一個軍師,看似重要,卻也沒有實質地位,所以關羽的心情諸葛亮也能感同身受。
黃忠事件最后看似和平解決了,但其實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與關羽一樣陪劉備打天下多年的老臣看到連關羽的待遇都不過如此,心里想的是自己以后還能被劉備重視嗎?
趙云這個元老連爵位都沒有得到呢。
他們擔心以后恐怕就是新勢力的主場了,而他們多年來的忠心耿耿、誓死追隨到時候豈不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另一邊其它兩股勢力,尤其是益州的本土士族勢力看到黃忠如此功績都被關羽瞧不起。
如此直言不諱地當眾給人難堪,那他們在關羽心中說不定更是算不上什麼,那些跟關羽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自然也和關羽對他們的態度一樣。
三股勢力之間在私底下各懷心思,變得更加排擠對方了,囊括多個人才的劉備集團原本勉強平衡的局面逐漸變得失衡,開始由盛轉衰了。
關羽和劉備因為黃忠事件鬧得不愉快以后,很快就發生了「大意失荊州」事件。
劉備的蜀國一下子就失去了一塊極其重要的戰略之地,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奪取天下的計劃一下就被打亂了節奏,還損失了關羽這樣軍事能力卓越的人才。
發生這樣的事主要就是因為前后方的聯系不及時,讓關羽一時疏忽就把整個荊州都丟了,可見諸葛亮當初為劉備提建議時的擔憂多麼有先見之明,只可惜劉備沒有體會到他的用心。
從劉備在黃忠事件中考慮得并不全面可以看出,他在管理人才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後來龐統之死也是如此,集團內部始終人心不齊,又如何能夠實現天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