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征戰不斷,而詞匯往往蘊含深意。「征」與「伐」看似相似,實則含義迥異。究其緣由,往往隱藏著當時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淵源。今天,我們不妨跟隨歷史的脈絡,探尋「征」與「伐」的淵遠故事。

在古代社會,戰爭幾乎就是一種日常。從建國之戰到內亂的征伐,其過程總是循環往復,所有的歷史變遷似乎都建立在戰爭的基礎之上。
想要深入了解古代歷史,就不得不探討當時的戰爭。但關于戰爭方面的講究實在太多太多,不僅有關各種著名戰役的精彩故事,還涉及戰爭本身的種種要素。
然而,是否有人發現,在古代戰爭中,特別強調「名正言順」,尤其是在記錄每一次戰爭時,都會特別區分「征」和「伐」的不同含義。

例如在許多史書記載里,我們可以看到「東征」、「西征」以及「南征」,但奇怪的是,提到「伐」時,卻經常喜歡用「北伐」這個說法。那麼,「征」和「伐」之間究竟有哪些差異?通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一窺古代戰爭的另一大特色。
想要弄清「征」和「伐」的區別,就需要理清兩者各自所代表的含義。首先來看「征」這個詞。

據《孟子》記載:「征者,上伐下也。」其意為,上級對下級的戰爭。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統治者對反叛的下屬進行的戰爭。
那麼,這種戰爭的性質在當時是否正義呢?
對這類戰爭的理解,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正義或非正義來判斷,而必須從當時的文化背景來理解。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天地君親師」的觀念,君主在這種觀念中僅次于天地,其地位具有遠高于現實的意義。

而且,根據君主集權制度的特點,君主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不管其所作所為對或錯,都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因此,君主對下屬進行討伐,無論是否過分,在當時都具有天然的正義性,下屬沒有任何理由反抗。
特別是在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結合時,甚至產生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念。因此,每當使用「征」這個詞時,就意味這場戰爭具有無比的權威性,被討伐的一方在口號上就已經處于弱勢。
所以,所有的君主在發動戰爭時,通常都會利用「征」這個詞,以代表戰爭的神圣權威,也暗示了這場戰爭的壓倒性和必勝性。

相比「征」而言,「伐」則缺乏天然的正義性和權威性。就字面意思看,它只代表絕對的殺戮和打擊,所以更具有血腥色彩,在口號上缺乏立足之地。
但我們必須承認,古代戰爭中交戰雙方必有一方正義,一方邪惡,但為了確保戰斗力量的凝聚,兩方都必須強調自己的正義性。因此,古代戰爭特別強調口號,即使是下屬面對上級的戰爭,也可以喊出「清君側」等口號來激發斗志。

至于那些自認正義卻缺乏天然權威性的戰爭,更需要強有力的口號來凝聚軍心、士氣。例如「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等,通過這些強烈口號,給予「伐」以正當的名義,但其殘酷廝殺的性質還是更強。
所以,「征」和「伐」兩個詞的含義不同,代表的戰爭性質也不盡相同。可以說,就名分而言,「征」比「伐」更高貴正派。
那麼,為何歷史上只見「北伐」而無「西伐」「東伐」呢?其實這背后也蘊含深意。

之所以在歷史上大量使用「北伐」一詞,并非古人的隨意習慣,而是由于大部分戰爭威脅實際上都來自北方,這其中有以下緣由:
首先,從內亂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通常是政治軍事的中心,決定天下命運的戰爭往往就是從北方開始的。
南方則更多是休養生息之地,地位不太重要。
因此,每當歷史上爆發內亂,從北方向南方發動的戰爭,往往代表絕對的實力和權威,接近于上級對下級的戰爭,因而采用「征」的叫法。
但是,面對來自北方的強大統一壓力,南方勢力自然也不會就此淪落,他們也會奮起反抗。有時在關鍵節點上,南方會占據毫無戰事的休養生息帶來的優勢,實力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北方長期戰亂,反而出現空虛。這時,南方就有機會北上進攻,于是出現「北伐」。

在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就很有名。當然,據記載他并沒有所謂的6次北伐,只有5次。客觀而言,諸葛亮的北伐符合這種規律,他為避免北方的統一壓力以及解決眼前危機,才發動弱勝強的戰爭。
而為了賦予戰爭正當性,他還提出「興復中原,光復漢室」的口號,以凝聚士氣對抗北方壓力。但可惜的是,弱敵強終難取勝,再加上有點像下級對抗上級之勢(曹魏獲得漢禪讓),所以最后還是失敗了。
除內部斗爭外,還有外部壓力。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外患都來自北方。
從最早的匈奴,到五胡亂華,再到遼、金、蒙古、滿清,這些對手均起源于北方草原。

許多戰爭都是從北而南,導致北方淪陷,王朝只能逃亡南方。面對這樣的外患,中原王朝必須從南方反擊,戰爭方向因而為「北」。而且,由于不是君臣的上下級戰爭,無法使用「征」,只能用「北伐」。
但為確保正義性,每次作戰時仍要喊出口號,要麼「驅除胡虜,恢復中華」,要麼「北定中原,恢復江山」。
例如,歷史上著名的岳飛北伐就是典型案例。北宋喪失北方領土后,必須進行反擊,戰爭目的就是收復北地,因而成為「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岳飛充分調動民族情感和恢復故土的愿望,士氣高昂。他一度直搗黃龍,差點收復北方,可惜最后還是失敗了。除朱元璋外,北伐少有全勝,岳飛也只能無奈嘆息。

綜上所述,這就是關于古代戰爭中「征」和「伐」區別的由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口號的重要性。只要口號響亮,戰爭就可占口號優勢,增強戰斗力,氣勢壓倒敵人。
當然,上級對下級的戰爭,往往就已經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除非實力差距過大,否則下級已是落敵在先,士氣盡失。
因此,想要了解古代戰爭,必須理解其文化內涵。不同于西方的野蠻殺戮,中國戰爭更加強調一種倫理性。即使是邪惡的一方,也要強調倫理約束,可見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
但我們也必須從另一角度理解,戰爭終究是一種相對野蠻的做法。無論何種正義性,戰爭都以生命堆砌,勝利者和失敗者都付出慘痛代價,而最痛苦的還是百姓。所以,戰爭并非好的解決手段,想要發動一場戰爭,需要考量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古往今來,「征」與「伐」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戰爭歷史。詞匯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中國重視戰爭義理的一面。
今人雖無法改變歷史,但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反思戰爭的殘酷本質,避免輕言動武,珍視和平發展的時代機遇。歷史并不遙遠,而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審視古往,就可能獲得現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