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曾在《滿江紅》中寫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沒錯,這首詩寫的就是北宋時期發生的靖康之恥,當年金國入侵,在宋朝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也被當時的宋朝人視作國恥,并且教導他們的子孫后代有朝一日一定要一雪前恥,可能金國人只是把這當做一個笑話來看。
不過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他們曾經所犯下的罪行在後來真就遭到了應有的報應,金國在南宋和蒙古帝國的聯合進攻下被滅了國,而金國滅亡時居然比靖康之恥還悲慘,不僅皇后被敵人輪番羞辱,連皇帝都被劈成兩半,那這個其中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北宋末年,宋徽宗軟弱無能,面對金國一次又一次的挑釁和進犯一直采取綏靖政策,總想通過割地賠款解決問題,原本一致對外的文武百官也逐漸分裂成主戰派和主和派,
而且那些想要收復失地的將士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也慢慢喪失了斗志,越打越劣勢。
等到靖康二年的時候,金軍大舉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北宋都城,緊接著作為勝利者的金國統治者,自然要進行一番掠奪,他們在城內大肆的殺人放火,奸淫擄掠,與此同時還將汴京城內的百姓家中以及92座府庫的寶物搜刮一空,這還沒完,金軍押著宋徽欽宗二帝,連帶妃嬪、宮女、大臣等10萬余人分兩路北上,送往金國。
可以說金國從錢財到人口都毫無保留的帶走了,而這些被抓去的宋國人身為俘虜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別說是普通平民百姓,就是宋徽宗都被當成牲口一樣對待,皇后和嬪妃在路途上都被金國士兵凌辱,有的不堪受辱直接當場自盡,有的忍氣吞聲也沒能逃過死亡的命運。
其他的那些沒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更不用說,不是死在路上,就是被抓去當苦工,最后活活累死,前前后后抓去的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沒能善終,也難怪後來在建立南宋之后,曾經的宋朝人對金國無比憤恨,上到統治階層,下到底層的百姓都出奇地團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重新奪回中原,并且報仇雪恨。
有這樣的想法和決心固然是好的,但是奈何南宋建立之后,當朝的統治者并沒有能力建設好自己的國家,而且金國的強大也并非是他們在短時間內積蓄實力就能夠與之抗衡的,要想實現報仇的目的還要經歷一個長時間的積累才行。
或許對于金國來說,南宋就是茍延殘喘,根本不用放在心上,他們還時不時對其打壓,限制南宋的成長。只不過金國統治者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旁邊還有一個蒙古帝國虎視眈眈,南宋也注意到了這個關鍵因素,于是便選擇和蒙古帝國合作,雖然南宋人民對蒙古帝國并沒有什麼好感,但是在國恨家仇的情況下,他們肯定先放下小的恩怨,先去解決金國這樣一個強敵。
而此時金國正是金哀帝在位時期,雖說他也算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可是在這之前金國其他的皇帝并沒有勵精圖治,要麼經歷內斗,要麼就是貪圖享樂,這也走了曾經遼國的老路,導致金國整體的實力大不如前。
如今面對兩國聯合自然沒有勝算,而戰爭也是一觸即發,蒙古帝國早就看他們不順眼了,以前力量弱小就被壓制,現在有機會反撲肯定是不會給他們喘息的機會。
南宋方面也是,所有的將士都帶著先祖的遺愿,帶著長達百余年的仇恨,他們將幾代人的信念全部投入到這次戰爭中來,可想而知在這種怨恨的情緒下究竟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沒過多久金國大部分的軍隊被打的七零八散,金哀宗見難以抵擋,只能南逃蔡州避難,可即便如此也無法改變改朝換代的結局。
當時的南宋將領孟珙配合蒙古鐵騎長驅直入,不僅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還成功抓獲金哀帝,除此之外,當朝皇后也同樣被蒙古軍抓獲,眼看走投無路,也沒有轉機,金哀帝不想淪為俘虜,被他們折磨,干脆自己了結自己,也免了受苦,可沒想到他死后孟珙也沒有放過他,而是對他的尸體下手。
正所謂活要見人,死要見尸,如今他完成了任務自然要回去交差,不過金哀帝已死,蒙古這邊也同樣要尸體帶回去交差,兩方都是授命從事,而尸體只有一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便將尸體一分為二,各自帶回去一半,這樣就能交代任務了。
而金國的皇后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她被押送的過程中被金國的士兵輪番羞辱,過的生不如死,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被羞辱過后,還有人專門給她作畫,不得不說還真是讓人有些作嘔,其他的金國皇室成員也都沒能幸免于難,有的淪為奴隸,有的則被無情殺害。
最為血腥的是當時南宋軍隊攻入都城的時候,他們進行了屠城,凡是和金國有關的人員基本上都被殺死了,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害的無辜之人多達百萬之多,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與靖康之恥相比,金國的滅亡可要悲慘的多,所遭遇的經歷和當初他們對待北宋的時候如出一轍,或許這就是天道輪回,善惡到頭終有報吧!
雖然南宋實現報仇雪恨的愿望,但是反過來蒙古帝國來了一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之前兩方能夠達成聯盟是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而如今這個敵人已經被消滅,那麼一山不容二虎,中原王朝只會存在一個,所以弱小的南宋轉而就成為了蒙古帝國所要針對的對象,不出所料,經歷過這場大戰之后,南宋根本沒有能力抵擋驍勇善戰的蒙古鐵騎,崖山之戰結束后,八歲的幼帝趙昺被丞相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自此宋朝的歷史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