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言一行,皆有著其特殊的含義。
數千年的文化沉澱與積累,使得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經意的事情,背後卻有著無與倫比的深意。
例如我們常說的買東西,從我們出生,便一直聽到的都是買東西,
並且無論南北東西,各個地域都秉承著同樣的使用方法。
在購買物品的時候習慣用買東西來代替,但為何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其實早在南宋時期就有人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最終卻被一個十歲孩童道出了真相。
一、五行說
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的地位,是毋庸置疑。
雖然理學的存在,的確對百姓的思想解放有著明顯的壓制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
其在儒學之上做出的貢獻,千年以來,與之匹敵者並不多。
朱熹在為官期間,除了處理政務之外,更多的便是開設學堂,講經授業,先後教授了眾多學徒。
在一次授課過程中,學堂之外路過了兩名婦人,手提著籃子,準備前往集市買東西。
朱熹靈光乍現,便對學生提問到,明明方位有東南西北中,為何前往集市採購物品要用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這節課上的學生,大都是年齡較小的孩童,聽到朱熹的提問,嘰嘰喳喳開始討論起來。
其實在宋代,買東西也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
大家早已將其看作是最正常的一種行為習慣,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過了一會,一個十歲的孩童站了起來,回答道:「金木水火土,配東西南北中。」
籃子乃是木條編織,屬木;火會燃木;水則外灑;土則遺漏。唯有金能被木裝下,因此才叫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朱熹聽話,大為驚異。先不論這個答案對還是錯,孩童能夠將五行說聯繫起來,已經屬實不易。
在五行學說之中,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
雖然五行說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熟,但一個十歲孩童能夠將五行說利用得如此貼切,卻十分罕見。
而且小孩這樣說,也並沒有違背古人的習慣,古人行為做事對陰陽風水之說極為考究,
五行之說也是最常見的。至于買東西如此常見的行為,其實也蘊含了古人對社會的思考和探究。
當然這僅僅是買東西稱呼來源的一種說法,除此之外,為什麼叫買東西,還有很多原因。
二、古代城市布局的原因
和現代到處都是集市的分佈狀況不同,在古代,商業區和居民區是有著嚴格劃分的。
中國是一個極為傳統的以小農經濟立足的國家,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滅亡,皆是如此。
因此農業在統治者的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乃是國之根基。
小農經濟的主要特點便是安土重遷,較為穩定,而這無疑符合統治者要求社會安定的需求。
反觀商業則不同,其有著極大的流動性,對于統治者的威脅極大,
因此在古代才出現了士農工商這種特殊的等級制度。
商業在古代長時間受到統治集團的打壓,雖然商業獲利高,收益大,但對于統治者來說,社會穩定才是關鍵。
因此在古代長期剩下重農抑商政策,並且從多個方面來限制商業的發展。
首先就是商人的地位,在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即便家財萬貫,但地位卻不高。
最典型的就是李白,李白出身商人之家,因此被限制參加科舉考試。所以李白才會多方面運作,
結交達官貴人,得到推薦機會,被唐玄宗看重。
其次就是限制商業的發展,採用了嚴格的坊市制度。
在中國古代,經營商業的場所稱之為市,而居住區則被稱為坊。在隋唐時期,
是坊市的分佈是有著嚴格管理的,二者是不允許建在一起的。
在北朝民歌《木蘭辭》之中便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
北市買長鞭這樣的描述。其實就反映了當時坊市制度的嚴格。
隋唐時期,坊市制度趨于完善,呈現出了嚴密的規劃和分工。
唐都城長安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排列整齊。
外城的四面各有三個城門,同時六條大街貫穿十二座城門,成了長安城主要的交通要道,
除此之外還有朱雀大街橫貫南北,成了長安城的中軸線。在這種建築形態下,長安城分為了嚴格的東西兩部分。
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為了滿足東西兩縣百姓的生活需求,
東西兩部各設立了一個商業區,也就是市,唐代長安稱之為東市和西市場。
其次便是星羅棋布的110個居民區,也就是坊。
至于東都洛陽的規劃,其實大致和長安接近,洛陽城內東北和南部屬坊市居民區,
有109個坊,而西北側則是皇城。
相對只有東西兩市的長安來說,洛陽則有三市,分別是南市、北市、西市,
洛陽市的規劃主要和洛陽城的建築形態有關,並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形地勢、河流走向的影響。
但總的來說,長安作為唐代都城,影響力也相對較大,
其他地區城市的坊市規劃大都延續了長安的形態,如此一來,市場就自然而然是東西分佈了。
因此百姓去購買物品,自然是向東西,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買東西。
那麼為何宋代時期反倒對買東西陌生了呢?
那是因為自五代開始,坊市制度逐漸被打破,原本的市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以往市場何時開市、關市,都有著嚴格限制,長安金吾衛其中一項職責便是負責坊市的宵禁管理,
時間一到便開始催促百姓歸家,市場閉市。
但到了宋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坊市制度已然無法適應經濟的需求,因此統治者順應時代發展,
逐漸取消了對坊市的限制,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因此我們在看宋代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居民區和商業區混雜在一起。
而如果是漢唐時期的影視劇,會發現居民區和市場有著嚴格劃分,幾乎不可能冗雜分佈。
三、古代語言的習慣問題
上文提到了《木蘭辭》之中涉及了東西南北四市的稱呼,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
如上文涉及長安城的城市規劃,我們會發現,古代城市習慣于坐北朝南,
東西兩側乃是坊市的分佈之地,而南北大都是宮殿和政府駐地。
可能很多人會說那麼為何洛陽城會出現南市、北市這種情況呢?
其實唐代時期,市場的時間空間限制已經有所打破,而且更多的是因為洛陽城受到了地形地勢的影響。
其緊靠洛河建立,很多方面都要考慮周圍的地形等。
而《木蘭辭》乃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城市規劃還是非常嚴格的,並且對市的分佈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作者在創作的時候用到了互文的手法,來使民歌更加朗朗上口,是為了滿足創作需求。
再有一種情況就是為了簡約描述,很多人都覺得古人文縐縐地喜歡長篇大論,
其實古人也討厭那些囉里囉嗦的講話方式,也會採取較為簡單的方式進行表述。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修訂的《春秋》,為什麼這本編年體史書要叫《春秋》呢?
在先秦時期,每一季的開始,都需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進行書寫記載,
並且古時曆法,先有春秋,後有冬夏,其實春秋便代指了時間的變化。
史書一般追求的都是簡約幹練,因此取名之時也採取了較為簡潔的方式,名為《春秋》。
至于我們說的買東西,其實也大致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
當我們聽到買東西的時候,其實就說明曾經也許有買南北的說法。
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語言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買東西顯然要比買南北說起來束縛,
因此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用買東西來代指購物。
再回到五行說上,中國古代建築大都坐北朝南,南方屬火,陽氣旺盛,北方屬水,性屬陰。
在這種建築格局之下,市場居于東西無疑是最便捷的布局,能夠滿足百姓生活的需要。
因此我們不能單單說其到底受到了哪個因素的決定,其實際上是中國千百年來無數百姓的實踐所形成的,
在長期的生活中,他們總結規律,找到最合適、最便捷的生活方式。
總結
東西也罷,南北也好,看似簡單的問題,一旦深思熟慮起來,
我們就會發現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這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現。
簡單的話語,是時間和理論不斷驗證而來的,絕非空穴來風。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使得我們忽略了其早期的發展。
就如同現在我們早已習慣的電力,卻不知其最初發明之時的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