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麻貴)果毅驍捷,善用兵,東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賜者七,錫世廕者六。——《明史》
麻貴,回族,大同右衛(今山西朔州右玉縣)人,出身軍人世家,其父為大同參將麻祿。麻貴自幼習武,年長從軍,靠著戰場上一刀一槍的拼殺,一步步走向明軍的高級指揮層。萬歷初年,麻貴被提升為大同副總兵,鎮守九邊重鎮大同。方其時,戚繼光坐鎮宣府、李成梁鎮守遼東、麻貴在大同,大明的北方固若金湯。
萬歷十年(1582年),明廷提拔麻貴為寧夏總兵官,此后長期駐防寧夏,捍衛大明的西北邊疆。萬歷二十年(1592年),寧夏人哱拜反叛,是為哱拜之亂或寧夏之役。明廷以麻貴為副將協助總督督魏學曾平叛,初不利,戰事遷延日久。后明廷以蕭如薰為總督,統帥各路明軍進剿。蕭如薰是文官,更多的是統籌協調,具體指揮作戰則由麻貴負責。至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七月,麻貴全殲叛軍主力,蕩平叛亂,萬歷皇帝為此祭告祖廟宣揚大捷,提升麻貴署都督同知,給予世代蔭封。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大明與日本在朝鮮問題上和談失敗,雙方重開戰事,抗日援朝戰爭進入新一輪[高·潮]。為徹底打服日本,萬歷皇帝從全國各地征調海陸軍赴朝鮮作戰。小小的朝鮮半島云集了陳璘、鄧子龍的大明精銳水師,吳惟忠的戚家軍等明軍精銳。
萬歷皇帝還吸取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不設總指揮導致各自為戰的教訓,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官加提督銜,統一節制在朝各路明軍,朝鮮王國軍隊并受麻貴節制。
麻貴赴朝后,與劉綎、陳璘、董一元分兵四路對日軍發起反攻,重創日本陸軍精銳加藤清正所部。與此同時,陳璘、鄧子龍在露梁大破日本海軍,全殲日本海軍精銳島津義弘所部。隨著日軍在海陸戰場上的失利,明軍乘勝追擊,一路打到釜山,朝鮮半島上的日軍近乎團滅。
在明軍凌厲的攻勢下,日軍殘部只得倉皇逃離朝鮮半島,明軍收復朝鮮半島全境,李氏朝鮮得以復國。戰后,李氏朝鮮在漢城外的南漢山上大書「再造藩邦」四個大字,以紀念大明對朝鮮的復國之恩。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麻貴率領明軍班師回朝,并押送了數百名日軍大小頭目,萬歷皇帝在北京午門舉行了隆重的獻俘禮,這一刻無疑是晚明陰沉天空中最慘烈的一幕,也是大明最后的榮光,萬歷皇帝非常高興,下詔從內帑(皇帝的私人小金庫)中撥200萬兩白銀犒賞三軍將士,明軍山呼萬歲。
獻俘禮結束后,萬歷皇帝提拔麻貴為右都督,并給予世代蔭封。
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遼東局勢緊張,萬歷皇帝以麻貴鎮守遼東,協助遼東總兵李成梁戍衛遼東。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蒙古泰寧炒花部襲擾遼東,麻貴以誘敵深入之計,大破之,并一路追殺至白云山(今遼寧鞍山海城一帶)。泰寧炒花部不甘心失敗,遂勾結卜言顧伯要兒和哈剌漢乃蠻,聯兵進犯清河(今遼寧本溪),麻貴在清河再次大破各路聯軍,此戰徹底打垮了蒙古各部的士氣,之后再不敢襲擾遼東,邊境遂安。
從寧夏到朝鮮再到遼東,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麻貴將軍的影子,萬歷皇帝稱贊其「一時良將」,儼然是萬歷皇帝的「救火隊長。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麻貴去世。一年后薩爾滸之戰爆發,11萬明軍被新興的女真首領、后金大汗努爾哈赤殲滅,努爾哈赤強勢崛起,遼東易手,誠可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