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自我需求得到滿足以后的喜悅。
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就會產生幸福感。
簡單來說,有人懂,就是幸福。
01
妻子的付出被看見
有人說:「妻子的快樂情緒源自家庭的和諧,更來自丈夫的看見與支持。」
的確,付出需要被看見,價值才能被體現。
很喜歡短視訊平台 的作品,他自稱自己是一個有辦法的男人,在他的視訊里,總能把妻子哄得很開心。
下班回來晚了,妻子抱怨,他本能地想去反駁「晚一點又不是天大的事」,但一個轉念,他的腦海中就閃現出了妻子在他晚回來的這兩小時里做的事情——
一個人做飯,洗碗,幫孩子輔導功課,給孩子洗澡。
出去旅行,他也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妻子的情緒變化,并看到妻子的付出——
早上沒有睡夠就要收拾一家人的行李,照顧孩子吃早飯而顧不上自己吃,在車上孩子不睡還得陪聊,晚上回酒店還要洗衣服。
每當看到這些時,他總能很自然地接過妻子沒有完成的事情,讓她去休息。妻子看到自己的付出被理解,也會給他更暖心的回饋。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過:「每個人的真實需求,都是渴望被看見。」
對于每天既要操勞工作、家務又要照顧孩子的妻子來說,她不會因為瑣碎的家務而抱怨,但會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肯定而委屈。
妻子的焦慮源于缺位的丈夫,如果她的付出能夠被丈夫看見并理解,那麼對她來說,這就是夫妻間最長情的告白。
02
丈夫的行為被理解
如果說愛與情感是婚姻的基石,那麼理解和尊重則是維護婚姻的必要條件。
幸福的婚姻總少不了理解和包容。
對于錢學森來說,妻子蔣英就是他最堅強的后盾。
新婚不久,蔣英放棄了自己在中國的音樂事業,追隨錢學森到了美國。
但夫妻團聚的第一天,吃過晚飯,錢學森拿起茶杯對妻子說了聲「回見」,就去了小書房,門一關,人不見了。
接下來的六十多年婚姻里,每天都是這樣,只要吃完飯,錢學森就躲到書房工作,直到半夜12點才出來。
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一切事更是壓在了蔣英一個人身上,因為錢學森腦子里只有科研,對于其他幾乎不管不問。
回國之后,作為頂尖科研人員的錢學森,介入了國家絕密科研工作,經常是「出差」幾個月,杳無音信,蔣英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著他。
她知道,對于錢學森來說,搞科研為國效力是他畢生的追求,而她能做的,就是給予他足夠的理解和陪伴。
1991年,錢學森獲得「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儀式上,他滿懷深情地向妻子表示謝意。
我懂你的辛苦,你理解我的不易,這或許就是婚姻最好的樣子。
不要在意你做了飯他沒有洗碗,也不要計較你洗了衣服他沒有拖地。
夫妻之間總是計較得失,比較付出的多少,那麼誰也得不到幸福。
理解是一種愛,包容則是愛的表達,只有互相理解,彼此包容,才能讓婚姻更穩定,更長久。
03
孩子的做法被接納
有人問:「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最多的回答,是希望爸媽對自己平等、包容,能傾聽自己的聲音。
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永遠是孩子心中最大的希望。
不少人表示羨慕綜藝《爸爸當家2》中馬里奧一家的相處模式。
3歲的馬里奧是個閑不住的小孩兒,他會模仿伐木工,在家一趟一趟地搞搬運,一旁的媽媽沒有嫌棄他鬧騰,反而熱心地捧場;
戶外烤肉時,他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模式,嘴里碎碎念不停,媽媽沒有制止,而是一一向他解釋原因;
跟爸爸去爬山,因為太累不想繼續,爸爸沒有嫌棄他拖后腿,而是耐心地鼓勵他到達頂峰;
還有一次,馬里奧因為人多不好意思表達而拉了褲子,爸爸也是反復地安慰著他說「沒事」,并溫柔地告訴他,遇到這種事情沒有必要害羞。
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總是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去展示自己的優勢和個性。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
「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做使用或可炫耀的對象。」
不因自己的期望或偏見否定批評孩子,真誠地支持和理解他們,并將其視為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個體,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一個從小被父母無條件愛過的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和幸福,才會有更多的力量去接納自己,滋養他人,才會更加健康、快樂和自信。
被人懂,是幸運;有人懂,是幸福。
丈夫懂妻子的付出,妻子懂丈夫的不易,父母懂孩子的內心。
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也是世界上最高級的愛。
往后余生,愿你有人懂,幸福常在。
作者簡介:以安,熱愛生活,喜歡讀讀寫寫,書里看花開花落,筆上寫云卷云舒。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