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吳國人所作的一部記載曹操生平事跡的書,書中記載了曹操生平的許多逸聞趣事。原作全文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僅僅是裴松之注到《三國志》里的部分內容。今天就來聊聊,《曹瞞傳》中的曹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這部書的名字《曹瞞傳》,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所以《曹瞞傳》就是從這里來的。再來看作者,是吳國人,所以《曹瞞傳》絕對不會像《三國志》、《魏書》、《魏略》等一樣替曹操隱晦什麼。因此,《曹瞞傳》中的曹操的形象是更加豐滿、多面的。
輕佻隨意
《曹瞞傳》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曹操小時候喜歡飛鷹走狗,游蕩無度,天天不干正事。他的叔叔就和他父親告狀,曹操心里很不爽。
于是有一次在路上碰見叔叔,曹操馬上裝作中風的樣子。叔叔問怎麼了,曹操說中風了,叔叔馬上跑去和曹操的父親說了。結果等曹操父親來看的時候,曹操立馬恢復原狀了,父親問曹操你叔叔不是說你中風了嗎?曹操回答,叔叔不喜歡我,所以才會這樣說我。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去世,享年66歲。
裴松之注引《曹瞞傳》中一段記載,總結了曹操的品性。曹操為人輕佻、隨意,缺少威儀,喜好音樂,他經常把歌舞藝人留在身邊,從早到晚歌舞娛樂。太祖常穿輕紗的衣服,身上常帶著一個革制的囊袋,用來裝手巾等細小的物品。
曹操經常戴著絲織的便帽來會見賓客(很不禮貌),每次和賓客談論的時候,言語戲謔,毫不隱晦自己的心中情感,等到他自己說到開懷之處,哈哈大笑,以致一頭扎入桌子上的杯盤之中。菜肴把他的帽子頭巾都弄臟了,太祖常常怠慢失禮就到了這種程度。
樂觀豁達
曹操生性豁達,經常大哭或者大笑,不刻意隱瞞自己的情緒,這點在《曹瞞傳》中有多處體現。公元211年,曹操出兵征馬超、韓遂,大軍渡渭河的時候,馬超帶人殺來,曹操差點被馬超活捉。
當時其他部將看見曹操被擊潰,下落不明都嚇壞了,找到曹操后,曹操大笑說:「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的舉主,曹操被舉孝廉之后,司馬防舉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後來曹操當了魏王,把司馬防召到鄴城,兩人對飲。曹操對司馬防說:「我今天還能當洛陽北部尉嗎?」司馬防回答:「當年我舉薦大王的時候,正適合做北部尉。」曹操聽完,哈哈大笑。
峻刻好殺
曹操嚴刑峻法,殘忍好殺在《曹瞞傳》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曹操征徐州時,制造了大屠殺,「坑殺男女數萬口于泗水,水為不流」就是《曹瞞傳》中的記載。《曹瞞傳》中還說將領中如果有誰謀略超過自己的,常借故用法律誅殺掉他,無論是老相識還是過去有仇怨的人,都不能躲過誅殺。
當初,袁忠擔任沛國的輔相,曾經想治曹操的罪,沛國的桓邵也很輕視曹操。等到曹操在兗州的時候,陳留的邊讓言語之中大大侵犯了曹操,曹操誅殺了邊讓,族滅了邊讓全家。袁忠、桓邵聽到消息后,一起到交州避難,曹操就派遣使者找到太守士燮,族滅了袁忠一家。桓邵前來自首,跪在庭院中謝罪,曹操對他說:「你跪下來謝罪就能免除死亡嗎?」于是曹操就殺了桓邵。
有一次率軍討伐敵人,糧食不足,曹操私下里問軍需官:「這應該怎麼辦?」軍需官說:「可以用小斗來量米供給軍隊。」曹操說:「很好。」後來軍中有傳言說太祖欺騙士兵,曹操對軍需官說:「現在只好借你的人頭來壓制大家的怒氣,不然的話,事情沒有辦法解決。」于是就斬殺了軍需官。取下他的首級來寫榜文公告部下:「他用小斗量米,盜竊軍糧,已經在軍門斬首了。」
《曹瞞傳》中很多記載,可能有人會懷疑其真實性,甚至認為是在抹黑曹操。但其實,史料應該相互印證,相互補充才能夠完整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我們對于《曹瞞傳》中的曹操形象,應該客觀地看待,有所取舍。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