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在我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晝夜溫差極大,夏季最熱可達到40攝氏度,而夜晚卻能到零下十幾度。
就在這樣極端惡劣的戈壁灘中,卻生存著劇毒的毒蛇。
我們都知道蛇類對溫度濕度的要求很高,因為本身無法調節體溫,無論是溫度太高還是太低都會對蛇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尤其是在夏季,若是無法及時找到地方降低溫度,蛇很容易就成了蛇干。
但就是如此「嬌氣」的蛇類,卻能在新疆戈壁灘這樣的地方生存,數量還不少!
新疆的牧民最怕見到毒蛇,你知道是為什麼嘛?
一方水土養一方蛇,新疆也不例外,既然有獵物存在,那麼蛇就能在那里生存。
不過新疆的蛇類都十分會隱藏自己的身形,并且身懷絕技「毒液」,只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
新疆戈壁灘的牧民們經常會說,去戈壁灘最怕遇到蛇,一個不小心命就交代在這里了。
為何要這樣說?
首先我們從地理環境來看,戈壁灘人跡罕至,荒無人煙,遇到危險很難能等到救援,而如果要打電話,也會因為沒有地標而無法定位。
若是不小心被蛇咬到,根本沒辦法及時的到達醫院。
其次是,新疆的幾種毒蛇都是劇毒蛇,其毒性水平可以在全國排前十名,其中一種更是蝮蛇當中毒性最強的,是當之無愧的蝮蛇之王。
«——【·阿拉善蝮·】——»
蝮蛇當中毒性最強的蛇,竟然生活在環境惡劣的荒涼戈壁灘,在這里水源匱乏,而且晝夜溫差極大,一些可以被蛇當做獵物的生物也非常的機敏,也很難被發現。
為了彌補食物不足的問題,阿拉善蝮將自己的毒性發揮到了極致,力求百發百中不會讓獵物跑掉。
阿拉善蝮又被人叫做中介蝮,是一種穴居蛇,并且是非常喜歡主動進攻的蛇類,脾氣十分暴躁。
很多牧民的主要損失,基本都來自于阿拉善蝮。
雖然不會吃牲畜,但阿拉善蝮是一種非常應激的蛇,且攻擊性極強,只要走在附近,就很容易被阿拉善蝮攻擊。
而且阿拉善蝮喜歡在傍晚時分捕獵的蛇類,昏暗的天色讓人很難發覺在附近的石頭下,也許就潛伏著阿拉善蝮。
毒性這一塊,阿拉善蝮直接拉滿了魔法攻擊的選項,能生活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肯定都是有點能耐的。
阿拉善蝮是一種小型毒蛇,體長一般都在一米以內,平均在0.5米左右,是非常典型的蝮蛇。其毒性數值在蝮蛇當中是一等一的厲害。
在國內,阿拉善蝮的毒性會因為地理環境的改變而有些許波動,但不可否認阿拉善蝮的毒性確實是非常的厲害。
LD數值是判斷一個蛇類毒性到底厲不厲害的最直觀的數值,而阿拉善蝮的腹腔注射為0.285毫克每千克。
但由于存在極大的地理差異,阿拉善蝮的靜脈數值可達到0.38毫克每千克。
所以說他的毒性可以輕易的殺死一個成年人。
其毒液中具有較為明顯的神經毒特征,屬于突觸前神經毒,被阿拉善蝮咬傷后死亡原因多為呼吸衰竭。
當地的牧民所圈養的牲畜,損失多時因為阿拉善蝮咬傷而中毒死亡,這些死去的羊也無法二次販售和食用,因此損失非常大。
«——【·山蝰·】——»
山蝰全名為巴勒斯坦山蝰,雖然在國內分布不多,但其毒性確實是很強。
這種山蝰其實是圓斑蝰屬的,圓斑蝰大家應該都知道,無論是國內的圓斑蝰還是國外的泰國圓斑蝰,其毒性都非常可怕,在東南亞地區,泰國圓斑蝰是最主要的致人死亡的毒蛇,并且有非常可怕的后遺癥。
和另外兩者不同的是,巴勒斯坦山葵的毒性遠遠不及我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圓斑蝰,被咬的人傷口主要會出現以下的癥狀,局部疼痛,傷口部位腫脹,并沒有神經毒的表現,其能學壞死能力也比較多。
傷口附近有淤血瘀斑等,但這些凝血表現并不會作用到全身去,是四種圓斑蝰當中,毒性最弱的。
為何師出同門,但巴勒斯坦山蝰卻和其他幾位兄弟如此各個不如?
這可能是因為毒液的組成成分完全不一樣。
圓斑蝰之所以能將人咬進icu,靠的是兩種凝血酶原激活物,這兩種成分可以快速激活血液中的凝血細胞和纖維細胞,大量持續的消耗,讓人出現全身性的內出血,其腎臟將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傷,甚至有人會出現橫紋肌溶解,這說明被咬的人肌肉也出現壞死。
而東南亞地區的泰國圓斑蝰則表現出了較強的神經毒性,其突觸前神經毒是非常致命的武器,能讓人在不知不覺就已經錯過了本應該治療的時機,再加上較強的凝血毒性,被泰國圓斑蝰咬傷的人很容易出現重癥。
所以在新疆地區出現的巴勒斯坦山蝰,其本身的毒性遠遠比不上阿拉善蝮蛇,本身戰績也很低,只會捕食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對人傷害較小。
«——【·極北蝰·】——»
其實極北蝰的存在感極低,但是毒性極高。很多人將國內的毒蛇想了一般,也想不到還有一種蛇叫做極北蝰。
極北蝰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北地區,吉林,黑龍江,甘肅,陜西,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很少有人能直接認出來,大部分人都不認識這種蛇。
就毒性來講,極北蝰的毒性還算是中規中矩,靜脈數據位0.56毫克每千克,但是皮下就相當拉胯了,在6.45毫克每千克左右。
所以說如果極北蝰不是湊巧直接咬到人的靜脈,那麼對人類的傷害系數將被無限拉低。
極北蝰數量極為稀少,是國內瀕危保護動物。
但極北蝰主要分布于較為寒冷的地方,而且咬人數量是比較少的。因為體型較小,極北蝰很少能被人發現,平均體長甚至不超過半米。
而且極北蝰的顏色非常缺乏色彩,簡直和水泥一樣。若是藏秘在石頭堆中,人肉眼很難發現他們所藏秘的地方。
極北蝰也是一種穴居蛇類,主要以嚙齒類為主,兩棲類也可以偶爾打打牙祭。蜥蜴、青蛙以及其他蛇的幼體都是極北蝰非常喜歡的食物。
極北蝰的長相和山蝰非常相似,僅僅是顏色上的差異,和花紋一點點的區別,但對人的毒性卻完全不一樣。
極北蝰在咬人之后,毒性在六小時后到達巔峰水平,雖然成年人很難被極北蝰毒死,這是因為體型較小的極北蝰毒液水平比較低。
但如果是兒童被咬,則非常容易出現重癥,也曾經有過兒童被極北蝰咬傷后死亡的案例。
«——【·蛇類也需要保護·】——»
因為極北蝰對環境的要求非常低,除溫帶外,寒帶甚至北極圈都能找到極北蝰的身影。
也是北極圈內唯一一種生存的蛇類。
如此優秀的身體素質,在新疆地區生活也是小意思。
尤其是在阿勒泰地區,極北蝰數量有趕超山蝰的趨勢,但即使分布如此廣泛,極北蝰的數量依然處于瀕危狀態。
這是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極北蝰本就艱難的環境雪上加霜。極北蝰的數量逐年減少,但在最近幾年數量有所上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