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并起,動蕩再一次席卷中原大地,一場無法避免的斗爭,就此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如果我們將眼光轉向塞外的匈奴,他們內部也在發生劇變,這種劇變來自于一個有野心的男人,他的名字叫冒頓。
冒頓原是匈奴頭曼單于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寵愛的閼氏為他生下了另一個兒子,在閼氏枕邊風的吹拂下,頭曼便想殺了冒頓,立小兒子為太子。
不過這事不能明目張膽進行,畢竟殺子是會失去民心的,所以頭曼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冒頓派去月氏國當人質,等到冒頓到了之后,立即派兵攻打月氏。
月氏對此很生氣,便想著結束了冒頓,冒頓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便偷了月氏的一匹良馬,連夜逃回了匈奴,頭曼看著這個勇猛的兒子很是喜歡,不僅沒有在想著殺他,反而讓他當了軍隊的統帥。
只是讓頭曼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兒子將來會要了他的命。
秦始皇去世那年,胡亥在風雨飄搖中成為了秦二世,而這一年,冒頓也訓練出了一支對他忠心不二的騎兵,在一次跟隨頭曼外出打獵的時候,冒頓瞄準頭曼拉弓射箭,他的手下也緊隨其后,頭曼因此被射成了刺猬,冒頓接替頭曼成為了匈奴的單于。
這也就是說,秦二世和冒頓單于在同一年成了政權領導人,只不過前者只知享樂,后者卻雄心勃勃。
等到楚漢戰爭結束之后,劉邦建立了漢朝,而冒頓單于則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起了一個龐大而強盛的匈奴帝。
上頭的劉邦覺得連楚霸王都不是他的對手,匈奴自然也不在話下,便親征攻打匈奴,結果被匈奴圍困了7天7夜,那麼為何冒頓要放劉邦一馬?
我們這次就以匈奴的另類視角來分析,冒頓為何不敢殺劉邦。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原王朝的威脅,戰國七雄不斷爭斗時,趙國還分出了一支軍隊,專門守在邊疆,戰神級別的李牧,就是打匈奴出身。
後來等到趙國實在干不動秦國時,才將李牧調回來,只是可惜,李牧卻折損在了自己人手里,李牧一死,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了任何希望。
秦始皇統一華夏后,他自然也意識到了匈奴的不安分,于是便派自己最信任的大將蒙恬率領數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萬里長城也在蒙恬的指揮下,連成了一體,成為了抵御匈奴的一道防線。
好景不長,秦始皇去世后,蒙恬卻被秦二世、趙高、李斯合謀給要了命,這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屏障,被蒙恬打擊的匈奴,也趁著楚漢爭霸再度強大,不得不說,冒頓單于崛起的時機實在是太好了。
冒頓弒父繼位之后,便開始整合北方草原上的力量,當時最強大的政權是東胡,可是東胡王犯了自大的臭毛病,結果被冒頓殺的找不到北,連帶著百姓和畜牧盡皆成了匈奴的戰利品。
緊接著,冒頓又乘勝發兵,向西將月氏驅逐,向南將樓蘭吞并,向東則收復了被蒙恬奪走的匈奴領地,向北則占領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區,至此,冒頓雄踞大漠南北,建立起了空前強大的匈奴帝國。
對此,冒頓并不滿足,他相繼又征服了北方的渾庚、丁零等小國,最鼎盛時期,單單能拉弓射箭的軍隊就達到了30余萬。
在冒頓單于意氣風發的時候,中原的漢高祖劉邦那也是得意滿滿,因為他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當上了大漢王朝不可一世的皇帝。
作為開國皇帝,他并不能一味享受,必須得做出一些留名青史的大事來,就在劉邦苦思冥想該從哪里下手時,被分封在代地的韓王信(此人可不是韓信)叛變投靠了匈奴。
冒頓得到了韓王信之后,便率兵向南進發,越過句注山,攻打太原,一直打到了晉陽城下。
晉陽是軍事重鎮,一旦有失,北部防線將會被撕裂出一條口子,值此之際,劉邦覺得不能忍,便親率大軍迎擊匈奴。
冒頓是個帶兵的好手,他看到劉邦的大軍前來,便佯裝不敵,向北逃竄,不怎麼熟悉匈奴狡詐的劉邦卻上當了,他直接脫離大軍,帶著一部分輕騎開始追擊匈奴。
當劉邦孤軍深入后,扭頭一看,完了,芭比扣完了,大軍沒有跟上,而他想要撤軍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冒頓指揮著他的四十萬騎兵斷了劉邦的后路,并將其圍困在了白登山。
單單從兵力對比上來看,劉邦根本沒有活命的可能,即便匈奴的大軍圍而不攻,時間一長漢軍必定自亂陣腳,這時候匈奴來個突擊,就能將其全收。
可是實情的發展偏偏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如此好的機會下,冒頓竟然解除了包圍圈的一角,放了劉邦一馬。
對于冒頓放劉邦一馬這事,不少人都是站在劉邦的視角來分析,說劉邦英明神武命不該絕,說陳平神機妙算賄賂有功等等,只不過很少從匈奴層面來分析冒頓為何會如此錯失良機,我們就以匈奴視角來透析一下白登之圍。
其一,匈奴騎兵。
冒頓在圍困白登山號稱有四十萬大軍,而幾乎全是騎兵,騎兵在平原上可以所向披靡,但是要說攻堅那就失去了優勢。
劉邦被困白登山,地勢上不適合騎兵沖鋒,而且劉邦所率領的雖然是輕騎,但他們大多是步兵出身,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在防守上有優勢。
所以,在冒頓指揮大軍沖擊漢軍時,并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反而自身損失慘重,也沒能將漢軍給沖散。
其二,匈奴勢單。
匈奴騎兵既然沖不散漢軍,那也就意味著,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劉邦這一軍隊給吃掉,所以冒頓將其圍困七天七夜,還未見成效。
要知道冒頓所率領的四十萬大軍,已經是傾全國之力,他們圍困的劉邦僅僅只是漢軍的先頭部隊,漢軍大隊人馬可正在趕來的路上,萬一漢軍趕來,冒頓四十萬軍便會成為了漢軍眼中的餃子。
其三,匈奴目的。
其實,冒頓根本就沒有打算真正要吃掉劉邦,畢竟這不是他的目的,即便他殺了劉邦,中原王朝還會出現新的王,他根本沒有能力入主中原。
冒頓的目的就是為了從漢朝那里獲得利益,而不是要你死我活的決戰,一旦劉邦身死,那麼這梁子就徹底解不開了,這對匈奴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所以從匈奴視角來看,冒頓放劉邦一事,他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而沒有被眼前即將得到的勝利沖昏頭腦,而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冒頓的遠見。
在後來漢朝和匈奴近百年的交流中,匈奴始終處于優勢,直到漢武帝繼位,才轉變了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