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劇中,盛老太太早早就為孫女明蘭,相中了賀老太太的孫子賀弘文。
御醫院正賀家,雖祖傳行醫,比起華蘭嫁的忠勤伯府,還有後來中意明蘭的永昌侯府,門第實在不算高。
為何盛老太太如此疼愛明蘭,卻沒有想過讓她高嫁呢?大抵不過是太疼愛,才舍不得明蘭在高門大戶的彎彎繞繞里虛度一生,消磨情志吧。
在原著中,則更詳細地闡明了盛老太太挑選孫女婿的標準。而且最開始她心里其實是有三個候選人的,并非只有賀弘文一個。
令老太太滿意的這三個人分別是胡泰生、李郁和賀弘文,多多少少都跟明蘭沾親帶故,而且還知根知底。
胡泰生是盛家大老太太的外甥,也就是盛紜的兒子。盛紜出身商賈,嫁的胡家也是商賈之家,且家境殷實,其丈夫也為人厚道。
加上盛老太太對盛紜有恩,這樣的姑姑當明蘭婆婆,自是再好不過,明蘭的一生定是會平安順遂。
李郁是盛家大房媳婦娘家的侄兒,家底殷實,讀書也上進。其母親在宥陽見過明蘭一回,便頗有求娶之意。
因為盛家大老太太和兒媳李氏,都希望品蘭嫁給泰生。兩人青梅竹馬,知根知底,若是聯姻則是親上加親。為了不讓大家為難,泰生便被老太太從候選名單上劃掉了。
那麼最后只剩下李郁和賀弘文,在老太太的候選名單中了。
兩人相比起來,盛家祖母更看好賀弘文,因其綜合條件實在不錯,有家底財帛,大伯也是知府傍身,明蘭嫁過去就能實際當家。用現在的話來說,賀弘文屬于經濟適用男范疇。
一開始老太太對賀弘文的身世還是略有擔憂的,畢竟他早年喪父,寡母又重病纏身,明蘭嫁過去無所依傍,日子會有些辛苦。
是賀老太太的話讓她打消了疑慮,原來賀弘文那份家產早就預留了出來,暫時是由賀老太太代為保管的。
祖業日后也會三房平分,不用擔心生活無靠。
更重要的一點是,賀弘文剛見到明蘭,就對其是喜歡的,有感情基礎在,明蘭嫁過去自是不會被薄待的。
就連明蘭也快默認了她會嫁給賀弘文這件事,在婚配之事上,她與祖母的看法一致,并不貪圖豪門貴胄家的榮華富貴。
在明蘭這個年紀,她也是對當年登州那些結識的姑娘們的命運,是看在眼里的,她們與明蘭和墨蘭一樣,都是庶女,但命運卻諸多坎坷。
「說起來,她們中運氣最好的云珠姐姐,也不過是嫁了同僚嫡子,那還是她家太太自己沒有女兒,把云珠姐姐當親生的。」
「最可憐的是順娘姊妹倆,錢知縣只顧自己貪財好色,從不管庶出子女死活,她們便任由太太揉搓,一個被送給了山東按察使做妾,一個嫁了鄉下老財主做填房,換回許多禮錢……」
所以在婚嫁之事上,明蘭的心氣從沒有墨蘭高。她比墨蘭更清楚,高不成低不就的庶女,若是一味攀比,只會讓現實打了臉,還不如選擇不那麼富貴卻安穩的生活。
而盛老太太更是用自己的半生經歷,警醒著孫女,大門宅院里的日子并不好過。
當長孫女華蘭出嫁時,盛老太太不免觸景生情,回憶起當年歲月種種,她讓明蘭給她背了一首婚嫁的詩。
明蘭就背了一首耳熟能詳的《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祖母夸贊明蘭背得好,卻也說起了當年她最愛的婚嫁詩卻不是這首,而是更喜歡堅決果敢,為愛付出的《柏舟》一詩。
她現在是有些后悔了的,人到老年,才知道能開花結果的平安喜樂才是女人的服氣。當年她是烈性侯府千金,為愛義無反顧。
在簪花席上她對才華斐然的探花郎一見鐘情,非他不嫁。不顧父母反對,硬是低嫁到了盛家。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她,幾年就與丈夫感情冷淡,甚至反目,幼子也被害夭折。
當年十里紅妝的她是何等風光,本以為嫁給了意中人,就會迎來幸福的婚姻。誰知她臨到老來,盛家雖子孫滿堂,卻無一人與她有血緣關系。
嘴上說不在意,但心里是刺痛的。所以她在教誨明蘭的事上,還有為她擇偶婚配的事上,都是希望她不要步了自己的后塵。
「可是,識幾個字容易,識一個人卻難;好些賴漢都披著畫皮呢。」
可謂日久才能見人心,若是一開始就嫁錯了人,則為時晚矣。
當年老太太作為勇毅侯獨女,未出嫁之前府里就有三十個人左右服侍她一個,她是享受了榮華富貴的。臨到老了,她也還能為最愛的孫女明蘭,置辦一份不菲的嫁妝。
正因為見多了豪門貴胄家的那些繁華,她更能知道繁華背后掩藏下的勾心斗角。所以,明蘭身上的「不爭」才是老太太最看重的精貴品質,畢竟這樣的女孩子實在是太少了。
她是個曾被年輕時候愛憎分明的自己,灼傷到了的女人。
那個如火一般烈性的姑娘,表面上雖凌厲,實際上卻是個心軟的姑娘,只是外人都覺得她鋒芒畢露,不知柔弱,連同她的丈夫也是這樣覺得。
這也是為何她臨到老來,還依舊想為孫女明蘭撐一把傘的原因。
盛老太太對明蘭多加教誨,就是希望她日后生活幸福,即使不能做到美滿,也至少是平安喜樂,子孫滿堂的。
那麼賀弘文無疑是最接近這一切生活的結婚對象,婚姻和美的最低標準自能達到,人口簡單,家庭不復雜,又有殷實的家產,還會行醫濟世,明蘭嫁給他也不會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