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09年11月,天氣轉寒,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帶領「文化教育交流團」訪問台灣,台灣當局十分重視。
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蔣孝嚴親自接見,許多媒體聞訊而動,想要捕捉到這一意義非凡的時刻。
孔東梅落落大方,面對鏡頭侃侃而談,讓人不禁想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
蔣孝嚴端坐在現場,氣度不凡,時刻體現著副主席應有的格局。
兩人握手交談,孔東梅不僅肯定了蔣孝嚴的成就,還表示:「蔣家后人也是靠自己奮斗」。
1949年底,自知大局已無法挽回,蔣介石遂攜家人乘飛機倉皇逃離大陸。
在離開之前,他憤恨地望著逐漸遠去的大陸,內心充滿了痛恨與不甘。
曾經的他擁兵百萬,風光無限,而共產黨力量微小,沒有想到解放戰爭中,我黨卻數次殺出重圍逆轉了戰局,這種恥辱讓老蔣抬不起頭來,他無論如何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敗局已定。
飛機最終落腳在了台灣,民國著名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也都在這一天退出了歷史舞台。
與項羽的不肯過江東不同,蔣介石的離去只是他口中的「戰略轉移」,退守台灣前,蔣介石曾在家鄉浙江奉化江邊向自己的鄉親父老們表示:至多五年,自己就會重回故土。
而后,他在台灣蟄伏多年,心中一直在謀劃著反攻大陸,美國也一直在暗中為蔣介石助力。
可與解放軍逐漸壯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的國民黨軍隊已不具有反攻的規模和實力,直至1975年蔣介石逝世,他也沒再能踏入大陸一步。
或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反攻大陸的心慢慢淡了下來,摒棄了功利之心,他開始將時間放在陪伴家人上。
有人說,他是將自己「復興」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后代身上,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蔣介石對后代的教育確實十分嚴格。
蔣家家規森嚴,從小到一頓飯大到待人接物,都要嚴格按照家規進行,曾有一位蔣家后人回憶:蔣家一家人在吃飯時,一定要在長輩動筷后,小輩才可以動筷,離席也有嚴格規定,要說「爸爸媽媽我吃好了」,得到長輩同意后方可離席。
蔣介石有個極其疼愛的孫子——蔣孝勇,就連宋美齡也心疼他幼年隨家人四處奔波而對他疼愛有加。
但即使蔣介石對他偏愛有加,卻也少不了對他嚴格教育。
蔣介石當政多年,一直有個愿望,他想蔣家后人中能培養一位將軍,重現蔣家昔日的風光,可他的孫輩蔣孝文蔣孝武不爭氣,這份希望只能落在了蔣孝勇身上。
為實現爺爺的心愿,蔣孝勇考上了軍校,在軍校中他認真訓練,不負眾望,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可在訓練中,他不慎受傷,在醫生建議下,他只好轉學政治。
雖然在蔣家人眼里,蔣孝勇成熟穩重,精明能干,頗有城府,是個從政的好苗子,但蔣孝勇卻對政治毫無興趣,他轉學到台灣大學政治系只是不想辜負父親、爺爺以及家族的期待。
蔣孝勇的半生在父母和家族的期待中度過,他人生的每一步,每一個選擇無不受到家族的影響,或許這些是他的一種獨特經歷,但半生的身不由己也終成遺憾。
與蔣介石對子女教育態度完全不同的是,毛主席更尊重兒女的自主選擇,對于是否踏上政途,全憑兒女的意愿。
毛主席的后人有許多都沒有選擇走上政途,嫡孫毛新宇是軍事科學院的博士,如今已經晉升為少將,外孫孔繼寧成為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走上了商途,他們都憑借著個人的努力取得了顯赫的成就。
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有一張與毛主席分外相似的臉,有著許多毛主席身上的影子,孔東梅不僅神態形似毛主席,就連毛主席的那顆痣也在孔東梅的臉上同樣位置出現,實在是非常巧合。
她的人生非常精彩紛呈,作為毛主席的后人,孔東梅卻并沒有選擇走上政途。
1997年,孔東梅在辛勤地完成了國內學業后,遠赴美國深造,在這里,她可以靜下心來過著無人打攪的安寧日子,盡管學習壓力也很繁重,她也向來甘之如飴。
孔東梅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母親的教導和家風的傳承分不開聯系。
在美國度過了大半年的時光,雖然繁重的學習任務已經填滿了她的時間,但她總是覺得有種莫名的缺失感。
學位、榮譽和錢財,美國人心中大多被物質填滿而忽略了靈魂的需求,在孔東梅的內心深處,依然渴望著一份來自東方的寧靜。
盡管在美國,沒人會太在意她這個毛主席外孫女的身份,但她卻似乎覺得離外公外婆越來越遠了,這種遠不僅體現在距離上,更體現在心靈上。
尤其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她發現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提到毛主席,許多人也只是知道他的名字,并不了解他為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的突出貢獻,而美國的文化卻早早輸出到了國內。
中華民族的仁義禮智信影響深遠,而近代以來,紅色歷史文化更是我們民族的瑰寶,那麼我們該如何將這些文化記錄傳承,教育一代又一代呢,孔東梅開始了深深的思考。
正在她彷徨無助之際,母親的一封來信拯救了孔東梅。母親李敏為她寄來了自己的新書《我的父親[毛.澤.東]》。
在這本書里,孔東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她那位受人尊敬的外公,在那段迷茫的時間里,她每每讀到這本書,都忍不住潸然淚下。
讀完這本書后,她當即決定,她也要為自己的外婆寫一本書,不光如此,她還想將自己這個大家庭中,三代女性的生活變遷也都寫進書里,讓人們了解這些歷史背后真實的人物生活。
從此以后,孔東梅癡心于研究文學,并多次帶領文化交流團在世界各地訪學。
所以,盡管孔東梅所從事的行業與政治毫不相干,但她做的事情,依舊是繼續傳播毛主席的思想,弘揚紅色精神,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為了更好傳播紅色文化,孔東梅親自創建了「北京東潤菊香有限公司」,將事業做的風生水起,也讓新一代年輕人更好的理解紅色精神,傳承紅色精神,
除此之外,孔東梅更致力于公益事業,她以身作則,親自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前往邊區支援教育,為一個個家庭困難的兒童帶去了讀書的希望。
2009年,孔東梅受邀前往台灣出席一項文化交流活動,剛到台灣,她就發現似乎今日有不尋常之處。
其實孔東梅并非首次前往台灣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台灣人民和相關媒體早已見怪不怪了。
可今日,媒體記者卻將活動場地圍了個水泄不通,到達會場后,她便明白了原因,原來蔣介石的孫子蔣孝嚴當天也參加了這場活動。
孔東梅在看到蔣孝嚴時,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意外和失態,反而落落大方地與對方談笑風生。
在談及蔣孝嚴蔣家后人身份時,孔東梅直言蔣家后人也是靠自己奮斗,頗有惺惺相惜之意。
活動結束后,兩人應在場記者的要求大方合影,照片中兩人臉上均露出了微笑。
歷史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此,曾經兩家均屬不同黨政,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他們的后人卻能夠在和平年代一起交流學術,實在令人感慨。
兩人身份特殊,孔東梅與蔣孝嚴的這張握手照曾經一度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次握手是否有著政治上的意義呢?
隨著談論越演越烈,孔東梅的回應卻顯得非常淡然。
她向采訪的記者表示,她此次出訪是出于學術原因,對于蔣孝嚴蔣家后人的身份并不在意,而自己看過蔣孝嚴先生的著作《蔣家門外的孩子》,讀后感悟頗深。
蔣孝嚴身為蔣家后人卻也是靠自己的奮斗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實在是令人敬佩。
當記者詢問,這張合照是否有「一笑泯恩仇」之意,孔東梅只是莞爾一笑,聰明地回答:
「只是巧合,沒有別的意思」。
孔東梅的大方聰明顯而易見,這或許也是她在文學和商界都能做到遙遙領先的原因。
與蔣孝勇相比,孔東梅的一生隨心隨性卻也至情至性,這與毛主席留下來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但不管是蔣孝勇還是孔東梅抑或是蔣孝嚴,他們都沒有仰賴家族的勢力,而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做事,才最終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
孔東梅所說的蔣孝嚴靠個人努力是有依據的。
蔣孝嚴的前半生非常坎坷,他是蔣經國的私生子,母親早逝,死亡原因非常蹊蹺,至今仍然有人猜測,蔣孝嚴生母死亡的背后有著不可告人的陰謀。
在這種形勢下,從小蔣孝嚴與弟弟只能和外婆相依為命,甚至因為害怕自己被蔣家人滅口而被迫隱姓埋名。
自身卑微的身份和父親的光環形成了強烈反差,讓蔣孝嚴的內心極度不平衡。
為了得到父親蔣經國的認可,蔣孝嚴學習非常刻苦,而且在商界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這一切都入不了蔣經國的法眼。
可以說,蔣孝嚴的前半生都在顛沛流離,蔣家長期以來都不肯承認蔣孝嚴兄弟的身份,以免因為他們而給蔣經國帶來人生的污點。
蔣孝嚴本人始終都沒有放棄認祖歸宗,最大的原因自然利益。
在台灣,蔣家后人的身份就是仕途之路上的王炸,蔣孝嚴的野心隨著年歲增長不斷膨脹,最終蔣孝嚴靠著媒體煽風點火,給蔣家施壓,逼迫蔣家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連帶著弟弟也入了族譜,而此時的蔣孝嚴已經年近六十歲。
有人認為,蔣家如此絕情,翻臉不認人,讓蔣孝嚴背負了多年的恥辱,蔣孝嚴折騰一輩子才進了蔣家的大門,未免顯得有些太過卑微了。
但很顯然,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終于認祖歸宗的蔣孝嚴很快靠著蔣家的勢力登上了權力的巔峰,成功當選了國民黨的副主席。
這其中當然有蔣氏家族的光環在身,也離不開蔣孝嚴自己多年的蟄伏和努力,所以,孔東梅所說的蔣家后人仍需要靠自己努力也不無道理。
其實,像這些名人的子女壓力反而要比一般人更大,他們雖然從出生開始就擁有著常人無法接觸的資源,但相對而言,他們也被賦予了更高的期待。
比如西班牙王室之女萊昂諾爾,作為王儲,她從小無法體驗到普通人的快樂,所有飲食起居都受到嚴格管控。
而且面臨許多艱難課程的學習,在她的臉上,我們看不到一個稚嫩的女孩應該有的青澀,反而是作為未來西班牙女王的剛毅和決絕。
而在孔東梅身上,我們也仍舊能看到毛主席的一些影子,孔東梅充分體現了毛主席后人良好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偉人已去,但他的精神長存,不光是毛主席的后人,人人都應該學習毛主席的精神,向偉人學習,讓紅色思想傳播到更加遙遠的地方。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