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眾好漢憑借義氣和勇武崛起,一時間聲名赫赫,可惜好景不長,群雄割據必有敗落之時。晁蓋一死,大好河山不保,梁山激起暗流涌動。此時,究竟誰才是最明哲保身的高人?
晁蓋乃是梁山泊義軍的始創人和領袖,他那張橫刀立馬的猛將之姿,深得眾兄弟擁戴。可一旦他拔刀斷子絕孫,大好前程轉瞬瓦解,梁山只剩骨肉分離之痛。
群龍無首之時,宋江挺身而出,接手掌舵。但他那番招安說辭,無異當頭一棒,打得梁山眾人昏聵頓挫。
公孫勝和李俊大驚失色,早已看準廝殺將至,提前退場是上策。可惜周圍弟兄們還沉浸在悲痛之中,無人理會政局變幻。唯有浪子燕青心思縝密,早在風聲鶴唳之前,就給自己留好了退路。
晁蓋作為梁山領袖,威名赫赫,他那豪邁磊落的性格,更是深得群雄擁戴。在他領導下,梁山各路好漢聚義一堂,氣吞山河,聲震京城。
可一旦晁蓋走火入魔,竟在眾目睽睽之下自刎性命,梁山頓時群龍失首,分崩離析。
晁蓋死后,宋江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擔任梁山新主。眾人對他并無太大意見,畢竟宋江文武雙全,是個矯健的好漢。
但很快,宋江便提出了招安的主張,希望帶領群豪歸順朝廷。這一番話無異當頭棒喝,立時就打懵了在場眾人。
招安意味著解散江湖義軍,大家各奔前程。這與晁蓋生前反對朝廷,力圖建立自己江山的夙愿南轅北轍。
一時間,梁山群雄陷入迷惘之中。真要解甲歸田嗎?大家剛剛經歷了晁蓋的離世打擊,還沒從悲痛中回神,又遭此變故,一時間無計可施。
晁蓋生前極力反對招安,他一心想要打造自己的江山,替百姓伸張正義。這也是當初他三次放走宋江的原因,擔心宋江誤人子弟。沒想到自己英年早逝,梁山反被宋江接收,一切又回到解甲歸田。
晁蓋執迷不悟,最后走火入魔自刎,也在情理之中。他那番自裁之舉,無異地雷引爆,瞬間就擊潰了梁山眾人的斗志。
群龍失首之后,梁山一時間風雨飄搖,叫人不知所措。宋江發話招安,更是火上澆油,令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公孫勝和李俊等少數幾人尚保清醒頭腦,看出江湖義軍即將四分五裂。一時間無人知所適從,唯有提前脫身,任憑前程似錦還是黃泉路,也與自己無關。
可惜宋江鐵了心要招安,絲毫不顧群情浮沉。他并不在意眾人顧慮,一心只想完成招安大業,進而獲取功名利祿。
公孫勝和李俊是少數保持清醒頭腦的梁山好漢。一聽宋江招安之說,他們立刻意識到此舉勢必導致梁山群雄的分裂。
為避免卷入紛爭,兩人果斷選擇退場,各自保全性命。
公孫勝在晁蓋還健在之時,便是梁山首批加入的好漢。他最欽佩晁蓋的反叛之心,也十分反感宋江的投降主張。
晁蓋之死,無疑是對他的沉重打擊。當宋江提出招安時,公孫勝已看清前路之艱辛險阻,并決意離開梁山。
他向宋江提出要回去拜師學藝,得到宋江同意。當晚便收拾行囊,只帶了幾名兄弟,悄然離去。
公孫勝離去之后,宋江帶領眾人招安歸順,一路艱辛,死傷慘重。公孫勝雖與好兄弟闊別,但保住性命,不失為上策。
公孫勝原本便不看好宋江,他跟隨晁蓋投奔梁山,就是想與朝廷做對,豪奪富貴。現在晁蓋一死,梁山又要招安歸順,實在教他無法接受。
他也曾勸說過宋江,但終究沒能改變宋江的想法。公孫勝心中明鏡似的,早已看出梁山必將四分五裂。到時候弟兄們兵刃相向,自己也難保平安。
想來想去,趁現在事態還未脫離控制,公孫勝果斷選擇離開梁山。他聰明過人,早已看出招安的前景堪憂,提前退場保性命,可以說是英明判斷。
另一位識時務者李俊,也在宋江班師回朝之時,裝病留宿,最終和童威童猛兩兄弟逃之夭夭。
李俊原是福建船工頭領,不諳江湖事。他跟隨梁山,只為躲避官府緝捕。一聽說要回朝見駕,李俊立刻意識到禍患。
朝中奸臣當道,武松斷臂之辱尚未平反,自己等人回朝只有死路一條。李俊靈機一動,便設下病榻之計,與童威童猛遁入深山。
李俊的算無遺策,保住性命。而隨宋江返京的眾多梁山好漢,終究難逃橫禍,命喪黃泉。
李俊畢竟不是出生入死的江湖人,他投奔梁山,不過是躲避官府追捕。對于宋江招安的計劃,他從一開始就存疑,只是暫時沒處安身,才死撐到現在。
這次宋江要帶人回朝,李俊立馬意識到危險。他性子比較謹慎,一向善于權衡利弊。眼看眾人皆大歡喜要回朝見駕,唯有自己心中擔憂。
李俊苦思冥想,左右為難。委實無法想象回到朝中后等待自己的將是何等悲慘命運。
經過細致考量,李俊決定趁現在病禍初愈之機,與童威童猛二人暗暗離去。目送宋江等人馳騁而歸,自己卻落荒而逃。
相比公孫勝和李俊的機智,浪子燕青的手腕更勝一籌。
他在宋江招安之前,就早早給自己留好了退路,拿到了宋徽宗親筆赦免文書。
這等后手,保他日后逍遙法外。
燕青原是盧俊義的心腹臂膀,後來被迫加入梁山。他性格頹廢,不喜江湖搶劫,也看不上宋江招安的艱難道路。
當宋江決意拜會李師師,求見宋徽宗時,便帶上了口齒伶俐的燕青。
燕青借機謊稱自己是被梁山賊寇擄去,求宋徽宗開恩,讓他一身輕裝上路。
宋徽宗為討好李師師,大筆一揮,竟親自賜給燕青一道君王赦書,洗清他的罪名。
這道赦書就如同救命稻草,燕青握在手中,倍感穩妥。
招安之后,燕青勸說盧俊義離開梁山,不要回朝廷送死,可盧俊義不聽,仍然隨宋江返京。
于是燕青在征討方臘后,將金銀珠寶悉數搜刮一空,選擇退隱深山,過起養老生活。
宋江等人回朝后果不其然被害,燕青卻在山野間安度晚年,真正過上了逍遙法外的生活。
燕青的精明早蹈襲人,當得起梁山第一明哲保身之士的美譽。
燕青可以說是梁山諸人中最早看清局勢的高人。他本就不喜歡江湖生活,被盧俊義強拉入伙。一進入梁山,他就焦慮不已,總覺前景堪憂。
宋江接手梁山后提出招安,燕青立馬察覺到危機。他雖不愿離開主子盧俊義,但也清醒看到,跟隨梁山回朝只會有一個結局,那就是走向滅亡。
燕青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誓要保全主子和自己的性命,于是暗中謀劃,希望能爭取到皇帝赦免,以自保。
機會來了,宋江要見皇帝,便帶上他去見李師師。燕青趁機哀求皇帝開恩,終于愿望成真,得到宋徽宗親筆赦書。
一紙文書解千愁,燕青握緊赦書,長舒一口氣。他算無遺策,提前給自己留好退路。日后無論前途迷茫還是要回朝見駕,自己都不會有事。
晁蓋之死使梁山陷入分裂,宋江主張招安,眾人難以接受。聰明的公孫勝、李俊選擇提前退出梁山,而燕青更是早早在招安前就給自己留好了后路。
宋江帶領殘余梁山好漢回朝,終與橫禍不幸而逢,命喪黃泉。唯有早早退場的幾人,算無遺策,保全性命。
燕青拿到宋徽宗赦書,又搜刮金銀財寶,安享晚年,可謂最明哲保身。
梁山群豪盛極一時,卻難逃滅亡命運。識時務者生存,這是我們必須汲取的人生哲學。
晁蓋走火入魔,導致梁山義軍土崩瓦解。事態發展至此,聰明人早已看到危機,提前退場保全性命。
公孫勝和李俊臨危不懼,果斷離去。
而燕青更是精明絕頂,早在風聲鶴唳之前,就給自己留好退路。
人生之中,志士仁人或許有去留,但聰明人則會權衡利弊,做出正確選擇。公孫勝、李俊和燕青,都不愿白白送命,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越是亂世,越需要審時度勢。同時我們還要牢記,生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寶貴的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