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有人因為在家全職帶娃而產生嚴重焦慮情緒,而有人卻因為沒辦法陪伴孩子而對全職媽媽羨慕不已。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則社會調查統計,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這段時間,有80%的家庭存在老人帶娃的情況。
與其說是一種社會常態,不如說是迫不得已。
畢竟有條件全職帶娃的家庭是少數,大多數家庭都背負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
如果老人可以幫忙帶娃,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年輕人的壓力。
平時同事們聊起這個話題時,雖然都對長輩懷有感激之心,但也少不了一些擔憂和顧慮。
1:老人帶娃方式比較守舊,沒有什麼「早教」之說,他們更相信自己的過往經驗。
所以,年輕父母就會比較焦慮孩子的成長問題。
2:老人畢竟年齡大了,體力、精力等難免會有些力不從心,帶娃多少會存在一些
安全問題。
3:老人帶娃只圖「表面功夫」,看起來是幫年輕人帶娃,實則只是為了「堵住別人的嘴」。
自己該看手機看手機,該打麻將打麻將,孩子哭了也全然不知。
這也是最讓年輕爸媽們擔憂的。
那是不是所有的老人帶娃都這樣呢?
堂姐給我講了個有點兒尷尬的事情,因為兩邊家庭條件都一般般,結婚后就成了「房奴」。
為了趕緊還完房貸,堂姐在孩子一歲半左右就去上班了,孩子自然就交給奶奶來帶。
和同事們聊天兒多了,堂姐不禁也對老人帶娃擔心起來,因為婆婆平時有個愛好就是跳廣場舞。
于是乎,堂姐腦子里浮現出各種畫面,婆婆會不會只顧跳舞,把孩子放一邊不管?會不會遇上壞人?
為此,還專門請了一下午假,想回家來個「突然襲擊」。
到了婆婆經常跳舞的地方,阿姨們都說:「你婆婆自從看孩子后,就沒跳過舞了,簡直就是個‘孫子迷’。」
回到家,婆婆正在看手機,孩子正在小圍欄專心致志地玩貼畫,簡直不要太聽話。
看到堂姐回來后,孩子親了親她,轉頭又自顧自的玩了起來。
雖說聽了阿姨們的話之后,堂姐有些感動,但看到婆婆在一旁玩手機,還是覺得老人這是在「偷懶」。
婆婆似乎看出堂姐的想法,對她說:「我在跳廣場舞的時候,認識了一位退休園長,她建了個微信群,專門免費分享一些育兒知識,這不,我每天也跟著人家學些新型帶娃方式。」
說著,孩子把自己認真記得筆記拿給堂姐看。
原來,孩子玩貼畫游戲就是跟著這位退休園長學習的。
因為2-6歲正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期,而貼畫幾乎是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游戲。
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還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手部精細動作,都說「手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孩子的動手能力,其實也是有助于大腦的發育的。
她們還趣稱這種新型帶娃方式為「假性帶娃」。孩子不粘人,老人還能騰出時間安心做其他事情,比如做飯、學習育兒知識等等。
看到婆婆做的這些,表姐說自己當時那真叫這個「尷尬」,老人這種「假性帶娃」方式比年輕人都強百倍。
果不然,孩子上幼兒園后,經常被老師夸專注力強、反應快、坐得住,簡直就是班里的「小香餑餑」。
當然,想要真正實現這樣輕松式的「假性帶娃」也并不是那麼容易的。
要培養孩子規律的作息、飲食習慣,像是孩子什麼時間餓了、困了等等,大人要心中有數,不然孩子容易發脾氣、哭鬧。
要學會適當「放手」,帶娃不累的秘訣就是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
在保證孩子安全、健康的情況下,讓孩子學著自己去探索、去獨立。
當然,還要學會借助一些科學的「帶娃神器」。解放自己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好習慣,提升孩子各項能力。
比如堂姐婆婆給孩子玩的這套《兒童地理貼紙》游戲書就很不錯,我給浩源哥倆也買了一套,真是從小玩到大。
起初只是覺得孩子們對各種各樣的圖形顏色感興趣,可以鍛煉一下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但慢慢的孩子開始對上面的文字有了好奇心。
總是要求大人給反復讀,就在這不知不覺中孩子不僅認識了很多字,還提高了語言組織能力,也增長了不少地理知識。
喜歡的話可以給娃帶一套,確實不錯。
結語:
其實大部分老人帶娃都是特別用心的,畢竟「隔輩親」嘛!
其實他們幫忙帶娃是很不容易的,孩子有個磕著碰著,也是會擔很大的風險,身累心也累。
所以,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給予老人更多的信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