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從7000萬激增至4億,原因很簡單
2023/10/06

前言:

中國有句古話:「人口眾多則國家強盛」。的確,國家發展的命脈在人口,人口的增長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

然而歷史上,統治者對待人口問題并不總是明智的,他們有時會出于眼前利益,制定壓抑人口增長的政策,反而為國家發展埋下禍根。明末清初那個動蕩變革的時代,正是統治者人口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關鍵時期。

一、嚴苛人頭稅下,明末清初百姓生育意愿低迷

我們不難想象,經歷戰亂的百姓已經筋疲力盡,但他們的負擔并未因此而減輕分毫。為何如此?因為在明末清初的社會中,實行了一個歷時兩千多年、壓榨百姓的嚴苛稅收制度——人頭稅。

人頭稅,即按照每個男丁的人頭數量征收丁銀的一種稅收方式。這種稅收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經秦漢沿用并定型,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長達兩千多年歷史,幾乎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

每當國家遭遇戰亂或災害,人丁銳減時,統治者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手段恢復人口。但恢復人口后的代價就是需要繳納更多的人頭稅,這對剛剛渡過難關的百姓無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在明末清初的農村,我們看到一個怪現象:即使生活已鎩羽而歸,農民也不敢隨意生育,因為多生育就意味著需要繳納更多的人頭稅。這無疑壓抑了農民的生育欲望。

據史書記載,明朝末期,一些農民甚至使用避孕或墮胎的手段,在親友間傳播「少生貴子」的理念。還出現過集體簽訂義務,約定夫妻不得隨意生育的情況。這種「生子不名」的手段,就是為了逃避苛刻的人頭稅。

而明末以降,隨著農民起義軍的蜂起和明朝統治的進一步衰落,人口銳減的局面更加嚴重。據統計,從天啟到崇禎朝十幾年間,僅江南地區就減少了六千多萬人,約占原總人口的60%。人丁稀少導致荒田日多,百業蕭條,明朝統治基礎也隨之搖搖欲墜。

人頭稅之所以壓抑生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農業社會人口與生產力之間的平衡。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農田面積相對穩定,多人丁意味著更多勞動力,家庭整體生產能力提高,這原本應該是正向循環。

但人頭稅的存在改變了這一切,人丁越多,需要繳納的稅也越多。這無異于國家直接剝奪了農民增殖人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其實,生育本是農民家庭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維持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人頭稅制度扭曲了農業社會的本來面貌。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在人頭稅制度下,農民會極力避免生育,寧可少生貴子。這已經超出了個人意志范圍,而成為整個社會的路徑依賴。

這種扭曲的稅制既害怕農民起義,又害怕人口增長,把百姓推向兩難困局,也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亡后,清朝建立,順治和康熙皇帝也面臨恢復生產、繁衍人口的嚴峻形勢。為按照舊有模式征收丁銀,清廷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人口調查統計。

但操作過程并不順利,百姓略有富余就隱瞞人丁,或借故逃往他鄉。稅收征收中弊端百出,人心陸續散去,嚴重阻礙了清朝統治的鞏固。

二、康熙「永不加賦」釋放農民生育壓力

面對日益凋敝的民生,康熙皇帝心懷天下,欲解決人口稀少的困境。于是在1712年,康熙頒布了一項重要諭令——「永不加賦」。

「永不加賦」的主要內容是:以1712年的人口數量為準,往后每年征收丁銀的數額不得增多。也就是說,在1712年之后新增的人丁,國家都免除其丁銀。

這項政策的實施,直接打破了自西周時期形成的丁稅增長機制。

以往無論國家人口增長多少,每增加人口就要增加稅收。這使得農民不敢增生更多子嗣。現在康熙的新政策,則可以極大激發農民生育的熱情。

「永不加賦」實施后,很快就見成效。據《大清會典》記載,在新政策實行后的十幾年內,全國人口恢復到一億左右,終于扭轉了持續數十年的人口慘減局面。這充分說明,一旦減輕稅負,農民的生育欲望便會迅速釋放。

當然,「永不加賦」也存在一定難點,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不均衡,人丁稀少之處,地方官員就強令人丁繁多之處的農民前去「頂替」。即所謂「頂補」制度,增加農民的不必要負擔。

但即使存在這些問題,「永不加賦」仍然對百姓解除了沉重的稅收壓力,預示著人頭稅逐步走向絕跡。在康熙晚年時,中國人口已恢復到一億左右,為雍正能夠進一步革新稅制打下了基礎。

康熙制定「永不加賦」的背后,反映了他作為改革派君主的英明治國思想。康熙本人深諳文字,敏于政務,這樣的皇帝自然更能體會百姓疾苦。他注重疏導民意,在位期間六次南巡,傾聽民間呼聲。

「永不加賦」便是聽聞百姓生育壓力后的改革之舉。它雖未徹底革除人頭稅,但對老百姓而言,已經如隔熱癥被一盆涼水般解暑降溫,大大激發了民眾的生育熱情,為國家人口恢復注入強心劑。

三、攤丁入畝徹底廢除千年人頭稅

雍正即位后,決心徹底革除災害歷代百姓的丁稅,轉為按土地征收。這就是著名的「攤丁入畝」制度。

1724年,雍正先在河北等省試行「攤丁入畝」。規定每畝土地征收銀兩,然后按男丁人數平攤。簡言之,這就等于用土地稅替代了人頭稅。到1731年,「攤丁入畝」已基本在全國推行。

「攤丁入畝」的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它不僅減輕了廣大農民的稅收負擔,釋放了農民增殖人口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它正式宣告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已成為「國粹」的人頭稅制度終結,轉入了以土地為基礎的稅制時代。

可以說,「攤丁入畝」的徹底實施,是中國封建稅制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它直接促成了清朝中葉以后的人口快速恢復和激增。到鴉片戰爭時,中國人口已達4億之巨,不僅恢復到了明朝全盛時期的水平,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雍正能夠做出廢除人頭稅這一劃時代的決定,與他本人的政治膽識分不開。他力主理順吏治,簡政懷民,并多項繁文縟節,確立理法體系,使民心漸定。他也深知人頭稅的弊端,才大刀闊斧推行「攤丁入畝」。

我們不難想象,此舉必定遭到部分官吏的強烈反對。因為丁稅過去可以隨意攤派,容易變成許多地方官員的「搖錢樹」。一旦改革,他們的不正當收入就斷了。所以,能否成功全靠皇帝的政治魄力。

好在雍正不畏權勢,執意推行。他在位期間,多次南巡視察,深入民間了解實情。

這為他制定新政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百姓的支持下,「攤丁入畝」終于在全國實現,人頭稅這一兩千年「國恥」得以廢除,也留下了雍正「英明神武」的美名。

四、結語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變革與新生的重要時期。而我們通過考察人頭稅的變革,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一時期封建統治者對待人口政策發生的深刻變化。

康熙實行「永不加賦」,開啟了農民生育的新局面。雍正通過「攤丁入畝」,更是徹底結束了千年的人頭稅時代。稅制的變革激發了農民生育的熱情,推動了中國人口從戰亂中恢復,并邁入鼎盛發展的新階段。

盡管封建制度仍未改變,但稅制的進步至少暫時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使國家人口得以快速恢復。我們應通過學習歷史,深刻認識到人口與稅收變革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發展成就,不忘過去的歷史教訓。

用完濕巾,記得把蓋子拆下來,放在衛生間特別實用,都看看吧
2024/01/15
泡海帶時,不要直接下水泡,多加2樣東西,10分鐘泡還好沒腥味
2024/01/15
煮餃子,怎麼煮才勁道好吃?記住4點,不破皮不露餡,特好吃
2024/01/15
定期存款要到期的,一定去做三件事,否則就不是利息損失那麼簡單,不知道的虧大了
2024/01/15
出門前,記得用鑰匙碰一下門把手,很多人不知道咋回事,看完漲見識!
2024/01/14
今天才知道,羽絨服領子上的這塊布,還有如此神奇的「用處」,早知早受益
2024/01/14
牢記買房4個原則:買南、買邊、買三、避四,基本就不會選錯房
2024/01/11
「天收人,有跡象」:老天要帶人離開,會降下這5種征兆!
2024/01/10
洗衣粉里加點白醋,作用太厲害了,解決家家戶戶大煩惱,省時又省錢!快看看!
2024/01/10
才發現,馬桶堵了,用這2招,輕松搞定,再也不花冤枉錢,可惜都不知!
2024/01/10
拉鏈一邊壞了先別換,用這個辦法快速修復,不留一點痕跡
2024/01/10
手機電池發燙不耐用?教你關閉手機這些開關,電池耐用不發燙
2024/01/10
家里「灶台」易變臟?只需1根「香蕉」,立馬潔凈如新,太厲害了
2024/01/10
凍肉千萬別再用開水泡了,學會這招,幾分鐘就能全化開,簡單又方便
2024/01/10
如果你家房子有這5種現象,恭喜了,很容易出貴人,馬上要走大運了
2024/01/09
電熱水器一直開著好,還是隨用隨開好?聽聽專業維修師傅怎麼說,別再做錯!
2024/01/08
掃了30年的地才發現,塑膠袋套在掃把上,家家戶戶的難題就解決,早學會早受益
2024/01/08
臥室大床萬萬要擺放成這樣,暗喻越住越富裕,懊悔沒早聽說
2024/01/07
才知道,原來清洗毛巾這麼簡單,水里撒一把它,搓一搓,潔凈如新,趕緊看看
2024/01/07
塑料瓶上插幾根竹簽,放在家里省錢又實用,超市買一個要幾十元!
2024/01/07